我觀察身邊很多人,已經獲得了很多人所以期待的成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只要稍微停下來休息、放鬆做自己開心的事情,就會開始批評自己、覺得自己快輸了、變得懶散了、快要成為龜兔賽跑中被超越的兔子了... 一系列的自我攻擊與焦慮就開始了!
聽他們講著這些焦慮,忍不住想問對方:「其實,你默默不允許自己快樂,對不對?」
會有這樣的狀況,我自己的觀察,常見有以下原因:
1. 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享受快樂
這部分常見的,就是冒牌者症候群,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所以在自己眼中,再多的成就,都只是假的、都不是自己的,無法肯定自己,所以當自己面對一點快樂、小成就而開心時,就會覺得:「你憑什麼開心,你實力都還不夠,怎麼可以這麼得意!」
2. 本身的存在似乎就已經不值得快樂
這常發生在,當自己的爸媽,其實並不是特別迎接自己的出生時,這樣類型的小朋友,長大後會不自覺得快樂等於罪惡劃上等號,可能從小就被罵「還不是因為你的出生,導致於我跟你爸/媽婚姻...,家庭狀況... 」、「當初本來只想生個男的,沒想到又生出女的...」。
甚至有些人可能在媽媽肚子中,就可能依稀感受到,爸媽可能想拿掉自己、沒那麼期待自己的出生,所以這樣的情緒,默默影響了還是胎兒的自己,把自己的自身價值跟罪惡,直接劃上等號,所以當自己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個罪惡,那當自己還感到快樂,那就是罪上加罪,打從心底,無法真心為自己感到自己開心。
3. 當小時候曾經因為快樂而被斥責
如果小時候家中可能比較辛苦,但是小孩子的自己可能不懂,還是懞懞懂懂地想跟爸媽、長輩分享喜悅,卻因此換來一頓斥罵,例如:拿著獎狀想跟家人分享,換來:「你可以讀書/成績/成就,還不是爸媽xxxxx換來的,有什麼好驕傲的!」、「你有時間說這些、分享這些,怎麼不去好好教你弟妹讀書?」
久而久之,你的小成就、你的快樂,都跟責罵扯上邊,所以養成的反應:快樂是不好的、休息是錯誤的想法。
4. 家中拼命鼓吹「犧牲」的精神、「自私」是罪過
家裡若是特別鼓吹「犧牲」精神的人,長大後小孩,通常也會有「要犧牲」的想法,例如:「你看爸/媽犧牲了OOOXXX,才能換來你現在的... 」,一開始爸媽可能是想要教導小朋友「感恩」,但是當太極端的鼓吹,還不懂得分辨的小孩們,很可能就會把「犧牲才是自然的,不懂得犧牲的人都是罪過、都會有報應」等概念烙印在自己心中。
這同時也反應了,亞洲過往沒有「界限」的概念,所以以為的「以和為樂」、「吃虧就是佔便宜」,暗示著,自私是不好的行為,犧牲才能獲得尊敬,所以當自己有了自己的一點小確幸,罪惡感即油然而生。
5. 有人把成功,視為某人人生痛苦的來源
若是小時候遇到家中一些狀況,例如因為一些親戚、爸媽朋友成功了的關係,導致於爸媽備受壓力、打壓、欺負,這時候有些小孩看著爸媽的痛苦,會把這些親戚的成功,跟罪惡劃成等號,有時候會演變成,想要更成功證明自己,有時候內心其實默默地不認為成功是件好事,而會覺得,成功是踩在別人頭頂上往上爬、是一種造成別人痛苦的表現!
7. 從小到大的教育信念:要拼命努力才有飯吃
最常見的是: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苦當作吃補。」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這些一開始是要教導我們要努力、求進步,但隨著時代演變,有些可能不合時宜了。
需要吃苦、需要苦勞,很多是因為早期的台灣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工,所以得付出勞力,才能換取收穫;但其實現在很多工作,與其要你大量的加班、勞力,更期待的是效益,所以像是設計類、分析類的工作,從來不是比誰的提案多,而是哪一個提案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舉另一個例子,過往工作年資,可以是薪資的保證,年資越高,薪資越高,但是現階段,有更多是要擔心著中年後失業。
努力很好,但不用被「努力」綁架,而是釐清楚,真正目標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再加上,休息是可以走更長的路,每個活在當下,都是一種充電,心靈上與腦力上都是。
-----
每個人,生來都是自帶光芒的。
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如何發光發亮,而是學著,將那些屏障我們光芒的雜質們一一拿掉。
有些信念,初衷是好的,但是當放在自己身上,卻變成了讓自己感到罪惡、痛苦,那或許該思考的是:這信念對自己有幫助嗎?若沒有,那為何還要抓著不放呢?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