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yanshiba〉
前幾個禮拜逛 ppt 某版時,忽然發現鄉民們再度在「戰大學」(當然,有些明顯是反串XD)。比較方式不外乎用大學排名,或是學測指考最低錄取成績等等。姑且不論版上比較的是否有道理,大多數人似乎都蠻吃排名這套的?
先說說我之前在導生宴上聽到的一段對話。同學A學習西班牙語逾兩年,剛申請到馬德里大學半年交換的獎學金,補助食宿,算是非常優渥。然而,他同時也申請了校內的交換計劃,並以巴塞隆納大學為第一志願。於是老師就問他了,為什麼不直接去馬德里大學呢?如果是走校內交換,那還必須支付學校學雜費,並自行負擔全部的生活費。這時A就回答了。「因為巴塞隆納大學的大學排名比馬德里大學前面,父母比較希望我去前者」他說。我聽了整個傻眼,因為要是我申請到獎學金,我壓根就不可能再去考慮其他的選擇(除非有更高額的獎學金之類)。除了重新思考大學交換的目的外,我更覺得這位同學該想想的是──有沒有必要這麼篤信大學排名?
大一時有幸上到一門關於資訊計量學的課程,對現在規模最大也最有名的三個大學排名: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與QS世界大學排名,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當時課上,台大前任校長「前進百大」的荒謬願景不斷被重提,至今仍印象深刻。在該校長即將卸任時,台大還真的進入百大了──不過只在QS大學排名內。然而,校方與媒體依然集體高潮,彷彿大學排名只有這一套,並藉此不斷主打台大有多優秀、多國際化的訊息。
就先不提大學排名主要只看研究成果,忽視教學品質這點(因為前者可以量化,而後者幾乎無法)。泰晤士報和QS的排名都納入了「學術聲望」這個極度主觀的成分,再加上訪問調查對象以西方世界學者為主,使得排名有利於西方老字號大學(甚至是英美大學),例如劍橋、牛津等等。上海交大的ARWU則是以獲諾貝爾獎(文學或和平獎不算)或菲爾茲獎的校友、教職員*,以及在權威期刊檢索系統中,被高度引用學者**等三者的數量,作為排名的基礎,使得整體排名較像是「菁英大學排名」。再者,其也經常被詬病「重理工及研究、輕人文」的傾向。不過基本上,大學排名(整體)本來就有「見林不見樹」的疑慮,把理工與人文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混在一起計算本來就有很大的問題。人文學者往往需研讀大量文獻才能產出一篇成果,但理工學者往往需要「搶快」,以追上最新技術的進展,因此通常也會比較多產。
當然,排名系統令人疑慮之處遠遠不止這些,但我只想稍微破除許多人對大學排名的迷思。那些名次真的是參考即可,不需要再把國高中極度在意排名的習慣帶進來,左右自己的選擇了。我不確定用大學排名來決定交換學校的人是否為多數,不過這樣真的是太高估大學排名了。至於考大學或研究所,與其在意大學排名,不如把注意力擺在學校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你所感興趣的領域,還比較實際。
*這兩項在ARWU中佔30%的指標,在台灣的眾大學中,只有台大與清大拿得到分數(換言之,台灣其它大學在這項都是0分)。這都歸功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曾就讀台大大學部與清大研究所的他,讓兩所學校能沾光。也因此,往年台大在ARWU的表現似乎都比中國的大學好。
**據說前幾年,一位高度被引用學者從台大被高薪挖腳至某大,以致隔年其排名便竄升了數百名。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3 則回應
匿名
2017-02-18 #1
原PO分享的這位同學有點令人傻眼,但是這不也是我們從小就被排名綁住的關係嗎?
不論家長老師還是媒體,覺得整個社會就是給我們一種:排名越前面才是越好的,而忽略有些事情其實排不出來,或是有些大學的走向就是跟一般大學不同.....好難破除排名迷思QQ
0
匿名
2017-02-19 #2
我已經放棄和周遭的華人討論這種事了lol
0
2017-02-20 #3
@匿名 沒錯⋯很多人就這樣不假思索地相信排名,殊不知每個排名都有問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