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yanshiba〉
最近因為接觸語言學習相關的譯稿,而對這個主題有些不同的認識。我發現,其實自稱精通多國語言的人(polyglot),學習外語通常是從聽與說下手,也以這兩個能力作為評判自己是否精通這個語言的標準。其實這件事情並不令人意外,想想你身邊中文說得極為流利的朋友吧。他們聽說程度也許極高,與他們說話可能與一般的母語人士無異,但讀寫對他們來說就不簡單了。一方面除了漢字難度極高外,讀寫涉及的能力本身就較為進階──不管在哪個語言都是。
兩種學習方法?
母語人士通常從讀與寫,也就是文字系統下手,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我們在義務教育中所謂的「國語」課,便是以讀與寫為主軸。因為遠在進入學校前,我們大多因在生活場域的語言使用,已經能流暢的聽與說母語了。當然,我們也不需要文法與詞彙額外去學習與記誦,因為那些已經融入我們理解世界的認知方式當中了。
不過,奇怪的是,大多數的語言學習者也都會從文法與詞彙,乃至於閱讀與寫作開始,但其實那是學習後半階段的任務才對。都還沒有對語言的「聲音」有完整而健全的認識,就想輕易駕馭文字系統是不太可能的。與其說有兩種學習方法,一種從聽說到讀寫,一種從讀寫到聽說(就如同多數高中的英文課多半也是讀與寫的訓練,大學讀英語系才可能有口語訓練課程),不如說徹頭徹尾都只有前一種,只是大多語言學習者都誤把外語當母語學,才會把這順序搞錯了。
所以,外語寫作的定位?
在這邊先以我們大多數人的第一外語──英語為例。我去年曾經撰文提及英語閱讀的重要性(英語閱讀真的很重要!但開始閱讀前你需要知道幾件事)。有鑑於在我們有生之年英語可能都還是最強勢的語言,各式資訊也壓倒性的以英語產出,有能力閱讀、解讀英語資訊還是重要的。不過,寫作呢?在英文作文課上,我記得有次老師問了我們:「為什麼你需要英文寫作的能力?」我想,作為系上學生,要應付各種 essay、報告和申論考試,這當然會是一項必要的能力。但假如我未來不會繼續升學,工作上也不太需要以英文寫作,這項技能是不是其實就並非必要了呢?(當然,除了準備檢定考試的時候)寫作與口說兩種 output 的訓練,同樣都強調用外語思考與自我表達,差別只在一個用嘴巴說,一個用手寫、打字完成罷了。如果套回我上面提到的學習方法,那不管怎麼樣,口說也應優先於寫作的能力才是,就如同那些 polyglot 甚至 hyperpolyglot 們的例子,「說」的確是個一翻兩瞪眼的能力。
之前也是在一門課上,聽留美的教授提及自己在留學前的英語程度不盡理想,卻在短短幾個月內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英語程度飆升。他說自己的英語大概都是從電視學來的。學校課業與寫論文壓力壓得他十分疲累心煩時,他就開始看電視,如此倒也「獲益良多」,把英語給練好了。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看電視感覺沒在學習),不但訓練耳朵對語言的敏感度,也就是「聽」這個前端的能力,更把語言生活化,讓詞彙與文法都自然地流進自己的腦中,也就奠定了學習的堅實基礎。畢竟,聲音組成詞彙,而詞彙依循文法規則構成句型,從聲音學習,所有現在的語言學習者看重的詞彙與文法都會自動內化成為你的。
除了透過連續劇、電影等多媒體素材增進前端的聽,乃至於說的能力,最直接的當然是語言交換了。例如:
FB 或 PTT的語言交換版
甚至參加 Couchsurfing 的語言交換活動,或是直接與個別的旅行者聯絡、接觸。
(之前有介紹過沙發衝浪,請見相關文章:讓你省到住宿費的高CP值旅遊管道大公開!)
不過,我這篇文章也不是要全面反駁寫作的重要性,只是我認為這是後端的能力罷了。透過寫作,我們也可以學習進入不同語言的思維。我自己也偶爾會在Lang-8上發表一些文字。
這平台媒合母語人士與語言學習者,我在上面分享的日記都會由母語人士進行批改。當然,我們也必須去批改其他人的中文作文作為交換。不過,這種以互惠為基礎的平台,真的是幫了學習者的大忙。不然,誰願意無償花時間幫人改作文呢?
Interpals 則幫助學習者找尋筆友:
好,以上就是我翻譯得來的一些啟發與反思XD。對於「聽說讀寫」,你又是怎麼想的呢?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