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轉載的臉書文章裡看到這篇媒體人的嘆息:當國際社會都在關心「一帶一路」時,只有台灣在「豬哥亮」
說真的,身為傳播學院的一份子,很難不五味雜陳。
這幾年,你常常聽到人們嘴裡說著"台灣記者不意外""台灣媒體智商只有38"諸如此類的言論,大環境對於媒體記者越來越不友善,認為他們降低了新聞的格調、把台灣人變得沒有國際觀、讓台灣人目光如豆,只把眼光聚在小小的島嶼,不在乎外面的世界發生甚麼。
可是又是誰造成這樣的局面呢?
我記得修過一門"媒體素養"的通識課,當時老師問,2013年台灣新聞點閱率最高的是甚麼?
不是曼德拉去世、不是英國小王子出生、也不是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是歐陽妮妮在口袋裡發現200塊。
收視率為王。從三家獨霸到百家爭鳴,台灣的新聞媒體早就不再自由,要拉廣告才有錢繼續做節目,那別人為什麼要贊助你在你的時段投廣告?
因為你有收視率呀!
那你要怎麼樣才有收視率?
台灣人沒有別的,就愛灑狗血。
我們都知道關心時事很重要、美國的貨幣寬鬆新聞好像很重要、歐洲的恐攻好像很重要、韓國的閨蜜門引發出韓國議題好像很重要
但是最後,你還是選擇點開和你最相關的話題。豬哥亮去世、鄧佳華喇國中妹、或是歐陽妮妮又幹嘛了
如果新聞媒體發現只有這樣的新聞才能吸睛,就會慢慢改變報導事件的比例,最後就落得"台灣新聞空洞無內容"的罵名。
但是仔細去探究結果,這不是閱聽人和媒體互相造成的嗎?
其實,我相信每個記者,都有一份初衷。我們相信透過文字可以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相信透過傳播,可以去伸展這世界的不公不義,去改變這個社會的病灶,也許我們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但我們可以讓大家發現問題,當有更多人意識到問題,就會帶起一股風氣,讓台灣往更進步的方向走。
那身為閱聽人的我們又可以做甚麼呢?
除了蘋果日報,台灣有非常多優秀的深度媒體,舉凡關鍵評論網、換日線、Blink,香港則有端傳媒,除了能吸引你目光的娛樂新聞,這幾家平台都有很多深度的報導,平時用手機滑就可以快速了解國際與國內的大事。
讓我們一起改變,不只是媒體,還有觀眾本身,慢慢減少你收看那些狗血新聞的頻率吧!用行動讓他下架,這是我們想要的,更好的新聞環境,我們一起努力。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151小隻女孩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