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珮騏姐在粉絲頁上的說明,寫出了我之前很想分享的演藝圈(演員)生態,若有人對這圈子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連結:http://on.fb.me/1o5jcwI
以我自己的經驗,發現演藝圈,跟現階段創業圈,有很多相似之處
賺多賺少、做多做少,若簡單以經濟學概念思考,即是供大於需(僧多粥少);創業圈很多題目也是一紅海狀態、戰國時代,拼死拼活、殺價競爭;不管是演藝圈,或是創業圈,有不少人正是因為那幾個獨角獸的光芒(名聲、財富等),讓很多人一股腦想進這圈子,夢想著自己幾年後,有機會一樣有那樣的成功。但是,即使那是大部份的人進入這些圈子的原因,我也觀察到,仍然有些演藝人員是真的對表演有很大的興趣、熱情,仍然有些創業的人是真的很想解決特定使用者的需求。
請不要隨意說:藝人總是浮誇、戲子無情、創業者都太浪漫,因為這2個圈子,不同原因進來的人我都遇過,所以我最大的學習:「不要以偏概全,或以稱謂、職業隨意決定一個人真正的樣子」
藝人們報喜不報憂,創業家也是這樣,不同於以往中小型企業的經營模式,網路創業者,一部分也因為行銷考量,需要多曝光、多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成績,而因為粉絲頁上的反應最直接,若一味沈溺於網路上的拍拍(鼓勵)與人氣,其實都蠻容易不小心迷失了自己,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台灣演藝圈一直跟韓國比較,台灣新創生態也常常跟矽谷環境比較,一味的歸責都無事於補;演藝圈不會只因為一個前輩老大,或是一電視台,或是一規則就能立即改善,很多背景文化影響下,難以一蹴可及,更需要的是長期有遠觀的策略與政策。
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藝人賺很多呢?因為大家看到的上百萬、千萬甚至億元的酬勞,僅是演藝圈1%的人,有一次我開玩笑說(未嚴謹數字查證評估),演藝圈1% 的人拿了99%的錢,夥伴說,其實也不只演藝圈,創業圈也是,甚至,現在整個社會整個世界也是這樣,不是以前說的20%人擁有80%的財富,貧富的極端更顯明了。
或許也不只是演藝圈與創業圈,現在的產業發展瞬息萬變,競爭者也不只是同產業,開始出現跨產業,例如:電動車不只是以前的機車大廠在開發,Gogoro 一全新的品牌,撼動了大家對電動機車的想像。演藝人員人氣大起大落,搭上話題,一下子變全民的偶像,但一旦沒話題後,觀眾逐漸遺忘。新創企業中也曾經流行過一句話:「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也說明著十幾點的重要,但當然要繼續能維持下去「豬碰上風也會飛,但是風過去摔死的還是豬,因為你還是豬」。結論是:運勢/機運,幫助你一飛沖天,但還是需要實力才能持久維持;當機運還沒來,就當作練功吧,機運來了卻抓不住,應該比沒有機運更令人無奈吧。
曾經在模特兒圈時被捲入口水之戰,從此認為:圈內的大家都好假,人前人後,假裝好友,卻轉身用這訊息換取其他利益,但是後來發現,商場上更是如此,尤其在新創的更是,畢竟這是一搶時間的環境,有一手訊息不代表一定最後勝出,但有一定的先機;到現在的體會,沒有什麼好厭惡或是不滿,每個人的生存法則不同罷了,訊息的拿捏掌控,看個人的智慧,拿捏得好、沒有道德疑慮的話,老實說我蠻欽佩背後的業務力。
華麗背後的辛酸,背後的歧視;大部份的人聽到演藝圈,會覺得很酷,但在我自己的身上,我聽到更多的是:「為什麼要去拋頭露面?演戲的賺不多!圈子很黑很亂!這麼高學歷為什麼要到演藝圈?」尤其,這些話是出自於你最親的人與朋友時,常常更感到挫敗,代表著對自己的不信任,還有一定的性別與職業歧視,但也因為這經驗,讓我體會到與思考:「與世俗定見衝撞的辛苦」。每個人的興趣不同,有些人喜歡打球、打電動,但我喜歡演戲,當初正是因為演戲,讓我逐漸走出自已的低潮期,我很明白演戲這件事在我心中的定位,並無其他期待;圈子的複雜我很清楚,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出淤泥而不染」不是更可貴嗎?在台灣的高學歷,只是剛好在這教育體制下比較會讀書,台灣學生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與自己想要的,是在大學時,為什麼不鼓吹「找到自己的可貴」?而要被「高學歷光環」而束縛且決定未來方向?
但其實也不用太羨慕演藝圈在表面上的光鮮亮麗,穿得美美的、化妝化得美美的、彈性的工作時間,這些亮麗背後,付出的努力有時候大家難以想像,常常也是用生命去賭的。我不是全職的圈內人,所以經歷不多,唯一一次自己的體驗,有一拍戲機會,是在寒流來的時候要演出一幕唯美的淋雨分手戲,一下戲,人生第一次抖到無法自己,但看到演出時,多少會因為畫面好看而感動。創業也是,容易被以為創業後沒有了老闆,職稱聽起來好厲害,但其實你的員工就是你的老闆、投資人是老闆、客戶是老闆,你要交涉的角度更多更廣,但同時你也是快速學習與成長。這樣的經驗下,學習到:不要隨意羨慕你眼睛看到的樣子,重點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藝術的價值或快速地學習?抑或是華麗的表象?或簡單的平安穩定?
以前會覺得,領低薪,常常是因為一個人不懂得上進,但當出社會更久、看得更多後,會發現,是的,有些的確是因為不懂得上進,但在這更背後的原因,有些不是因為貪玩(但貪玩的還是大有人在),而是因為「生存」已壓得他無法思考「上進與夢想」,這是一先天決定的,出生於哪戶人家無法自己掌控,當然,這不應該是一藉口,若討論無形的世界理論,「活靈活現」那本書中也提過,60%天註定,但40%是看人的造化,代表著還是有人定勝天的機會,只是面對先天的束縛需要更加努力(即使如此,我們已經比在戰亂生存的人們更加幸福太多了);反面思考,當我們可以恣意討論夢想、仍有很多選擇可決策時,其實都是因為先天優勢,那還有什麼好驕傲炫耀呢?有什麼好看輕、藐視其他人呢?
2個圈子,看似很不相同,卻背後很多類似的體會,很開心自己有這樣的機會,不同的產業,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得到更深層的體驗與學習。(文/Blink創辦人 楊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