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yanshiba〉
這學期上了一堂英語研究報告寫作的課程。當和一些朋友聊到我正在上這堂課,而且打算研究某些感興趣的主題時,我時常接收到「你以後要走學術?」或是「你要讀研究所嗎?」的回應。我這才發現其實不少人對於「研究」有些不必要且錯誤的認識,似乎唯有未來預計朝學術路線發展(簡單說就是要當教授)的人們才會去做研究或是上這樣的課。
但答案是——「根本不是啊!」想要做研究和未來讀不讀研究所、當不當大學教授根本完全無關。在定義上,研究(research)即是以科學方法,有邏輯地解決並回答特定問題的過程,所以說,絕對不只有教授或研究生才會做研究。在大學裡,許多報告或作業的撰寫可能都和產出研究的過程類似,就連決定這學期要上什麼課,你可能都經歷了不少次的研究歷程。甚至可以說,大學的任務就是在訓練學生做「研究」,也就是有效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能力。它的歷程包含提出問題、搜集資訊、評估與組織資訊,乃至於根據證據(evidence)產出論述。
由於自己現在正在新創實習,更能體會到研究,也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例如,這個月的營收對比上個月有明顯下滑,廣告支出卻顯著提升。為什麼?一旦開始釐清問題,即進入了「研究」的歷程。接著,我可能需要經歷以下過程:拆解營收與廣告支出的組成;用不同來源的數據資料來反推可能的原因(可能利用統計相關概念);最後,統整出一套能說服人的說法,讓公司能實際應用於營運決策上。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更多問題跑出來,例如:我可能發現廣告支出只有在臉書這個管道上飆高,那我便又要再查找別的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然而,即便這個「研究」龐大且複雜,其重要目的就在「讓證據說話」,明確指出公司應該調整的方向,而不是一切都憑感覺行事。而這也就是「研究」在職場上也同樣重要的原因。
回到選課的例子,為什麼說選課前你可能也參與了研究的過程呢?因為,為了選上好課,你可能會詢問上過相關課程的人,或是透過爬PTT或Dcard等方式探查有用的資訊,以幫助自己做出最好的決策,回答最初的問題:「哪些課是好課」。也許你對「好課」的定義與其他人不同,但只要你能說服自己,也滿足於決策後的結果,那這便也算是一場不錯的研究了。不管是在職場或大學,當你有能力自己自己做研究、解決問題,你便不會只打「伸手牌」,事事仰賴別人替你決定或回答。
雖然自己才剛開始上這堂寫作課,但我非常推薦大學生們在大學時期實際體驗至少一次所謂「研究」的流程。就算沒有機會參與「研究」(例如撰寫學士論文),也應該在寫報告和作業時意識到自己回答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這些都再再訓練著我們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說義務教育的填鴨讓學生們不知道怎麼實際解決問題,那麼在大學時,我相信我們都該把握這樣的鍛鍊機會。
〈bryanshiba 關於大學生活的文章〉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