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今天中國的微信以及QQ群因為有商業加持所以屌打台灣的PTT
那麼理論上PTT的用戶應該會轉移到這些平台上面才對
今天是中國禁止連人家的網路台灣可從來沒禁止過微信平台啊
講道理,如果只是因為國家意識的話那麼蕃薯藤應該還是台灣搜尋網站的主流,PC Home也不會被蝦皮吊著打,但是事實上台灣人對於網路平台的體驗更在意的是這個平台的效益而不是愛不愛國或者仇富理念
今天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過了20年,台灣政府又沒禁止任何其國外的網路平台更沒有禁止像是Dcard,無名這種商業平台的崛起,那為什麼PTT還能活得這麼爽?
事實上這樣的爭執早在18-19世紀的英格蘭就有了,而其中最有名的文章莫過於當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丁提出來的"共同財產的悲劇“
這觀念就是:共同財產由於沒有界定財產權,所以沒有人會去使得共同財產進步,而共同財產也會被人消耗殆盡
但事實上有其他的理論例如Rose就在著名的文章“共同財產的喜劇“裡面卻說到有些事物其實具備”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的特性,也就是越多人用反而平均而言一個人的效益更大,因此不應該界定私有財產權在這些事物上面,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因為沒有盈利因此歡迎其他人免費使用,而越多人使用反而使得維基百科越強大
其實PTT在某方面來講就是具備了這種"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的特性,越多人使用才會造就PTT越興盛, 一旦商業介入勢必導致有些人因此不再使用, 這反而會使得這一類的共同財產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益
當然,Rose在這篇文章也不諱言到這種共同財產有很大的問題就在於under-investment
不過這點上面Elinor Ostrom,另一外諾貝爾獎得主倒是提出這跟文化有關係,當一個社會越是民主的時候這樣的共同財產的under-investment反而越少
因為民主的社會起源在於社會的人都願意放棄自己的一部份權力並且達成共識,而這種社會在文化上面更容易對於共同財產有一定的付出
事實上,PTT這種平台本來就是越多人使用, 平均而言每個人的效益更高,商業化的確可以促使PTT進步,但假設商業化會導致這種共同財產的特性消失那反而對於PTT這個平台是有害的
原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jacky.hsueh.52/posts/1640276686025292
前些日子PTT掛了的時候,有人說是因為愛國心
支持自己的論壇
我看了就覺得可笑
這一篇貼文我認為很中肯
貼上來跟大家分享
雖然一堆人批評PTT介面很醜
怎麼過了這麼多年都還是沒什麼改進
應該要商業化
介面才有機會改善
才能進步
但是重點就是
大家到PTT的重點就不是介面
重點是上面的資訊
這些共享資訊
這是因為規模化後才能產生的
非短期可以超越的
這也是為什麼臉書現在累積到現在
已儼然是個大怪物
因為你的社群在上面
媒體在上面
很多新資訊都在上面
當初的Google + 要超越也很難
同時,PCHOME vs 蝦皮
介面或許有影響
但也不是最主要的
有一大部分也是因為新聞稿猛發
一堆人被洗腦跟瘋了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7-11-05 16:46 #1
回覆了本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