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從文青現象來談假裝文化》周永祐(假裝會出這樣一本書。)
有一回,我走在路上哼歌,耳邊一邊響起了另一手歌曲,是我不太熟悉的歌曲,我一邊想:這是什麼歌?一邊旋轉了一圈,想知道這配樂是從哪裡傳來的?
不料,和我哼了曲調是相同的,只是我音感不好,感覺起來像是另外一首歌,那是誰放了這首歌,想提醒我哼得很差?仔細一聽,聲音似乎是環繞音效,不對,是從我腦海裡傳來的?
從那時候起,發現自己想像的聲音音量可以調整,以前想像時,聲音總是淡淡地在腦海裡浮現,可如今它的音量可以放大,大到像是在電影院看電影時聽到配樂那樣。
原先,我也以為是這樣。但後來,我又發現,這些並不是我的幻聽,而是真的有人在我身邊放音樂,我是怎麼發現的?說來話長,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來聊一聊「腦內雜音」,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不會注意到自己腦海裡的聲音有什麼,通常都是自己未說出口的碎碎念?有點像是自言自語,或是閱讀書籍時,逐字在心中默念那樣?
有些作音樂或音效的人,會在腦海裡預先模擬一些非人聲的音效,一般人或許會是用回憶的方式來重現那背景,說得有點複雜了,其實我也沒有很想講這段故事。那就說別件事?
在人與人溝通之間,其實話語在溝通中所佔的比例是最少的。
(話題會不會跳得太遠啊?)
大部分我們在當面說話的時候,有更多語言是關於肢體的、眼神的、姿勢的、動態方向的、節奏的、力道的,更接近語言的,或許有聲音的質地、音頻高低、抑揚頓挫等等。
今天聊溝通,先不談溝通技巧這一塊,先接著開場的話題,來聊一聊「雜音」,在溝通裡頭,很多時候溝通不順,或是溝通無效,往往都是因為雜音過多,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擾或是噪音,實際來說,這些雜音是什麼呢?
是關於那些你沒有說出口的一切,在那些無形的語言中(如肢體語言等等),在那些語言裡,必然有些語言會與口頭語言有所衝突,諸如,表情與談話內容不符,或是有所矛盾,或是在談話實有異常的舉動等等。這些衝突,就會成為溝通時的障礙,即是溝通中的干擾、雜音。
那要怎麼消除雜音?其實就是盡可能地「誠實」、「誠懇」,在口頭上或許有些保留,或是委婉的表達,但是在內容的本質或方向上卻無偏離,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感覺泛談溝通可以談個幾十篇,那今天先聊到這囉~
〈泛談溝通:雜音篇〉竟然
— 摘自《從文青現象來談假裝文化》周永祐(假裝會出這樣一本書。)
© blink.com.tw
1 則回應
匿名
2018-04-14 08:42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