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念大學的時候最紅的東西就是PTT了,
到了大三才開始慢慢的有PLURK這個新介面
然後大四FB才突然就這樣爆紅,
隨著社團還有粉絲團和聊天室的功能出現
FB才逐漸全面入侵大家的社交生活阿
大概從那時候開始,
網路生活還有社交圈就圈在PTT還有FB裡了。
(某一陣子GOOGLE PLUS想要打入,但好像還是失敗了...
就這樣大學畢業也快要四五年了,
最近才突然發現FB都被一些Dcard的轉載文占滿....
以前一些蠻喜歡的粉絲團大家都紛紛開始轉Dcard的文
不得不說一開始看到一些有趣的文緬懷一下大學生活的青春還不錯
但現在這裡面的使用者不知道怎麼回事,
像是為了發文而發文,每篇文章都像是作文阿...
先來說說Dcard跟其他平台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一 大學生身分限定
Dcard把註冊會員做了身分上的限制,只有目前在學的學生才能註冊,並且還要使用學校的EMAIL做認證。
而其他社會人士就只能透過第三方的身份來觀察,無法在Dcard網站內發文及回文。
二 抽卡活動
每天的午夜十二點都會有"抽卡"活動,Dcard網站會隨機分配另一個會員來做配對,若雙方都覺得對方的"交友自介檔案"
很有趣,並且按上好友申請,則兩邊就有一個正式的溝通管道,也因此Dcard上出現了許多"神奇"的配對故事。
三 全匿名
這應該是與所有平台上最大的不同了。
Dcard的發文提供匿名功能,也在這樣的前提下,使用者能更無顧忌的透過發文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管是批評,煩惱的抒發,針砭時事,經驗分享都有相關的專版。
--------------------------------------------------------------
Dcard成功的地方我想有兩個點:全匿名機制還有大學學生身分限定。
但我自己是覺得這兩個成功的要素也就是這個平台"恐怖"的地方。
首先全匿名機制應該算是台灣少有的全匿名平台,
那匿名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網路霸凌。
看似沒有缺點的匿名言論自由,當初現在網路上這種無法辨識出身份的時候,真得很容易走歪。
只要在發言者缺乏自我管束的情況下,匿名機制就成為他們無的放矢攻擊他人的工具了。
再來就是學生身分限定這件事情。
限定身分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給使用者提供了一個歸屬感,
目前Dcard的頁面上主要文章都是以閒聊,男女,有趣等文章為主
頂多再加上一些寵物,或者攝影等生活性主題。
其實講穿了,這東西就是一個靠大學生的小確幸來運作的模式阿。
脫離社會現實的運作,
跟著同為大學生的使用者們互相"取暖",
看起來Dcard是希望大學生們利用抽卡活動去認識更都的人拓展自己的生活圈,
但講難聽一點,Dcard這整個介面反而是更限縮了大學生脫離自己的舒適圈阿...
至於未來呢?
Dcard到辦到現在也差不多四年了。
那些元老級的學生也都該畢業了吧?
到時候那些學生也是會變成社會人阿,等到時間一久,整個Dcard遲早會變成社會新鮮人和大學生交雜的局面。
而當初限定大學生才能參加的初衷呢?
包括抽卡等功能,最後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那跟PTT又有甚麼樣的差別呢?
個人其實是不太看好Dcard的未來啦。
鄉民們覺得?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6 則回應
2016-05-04 01:11 #1
但我覺得默默培養出不少厲害的寫手!
就像是以前的PPT 培養出的一系列網路小說作家,但是Dcard 上面的,很會寫的,都是匿名... 不然應該會有一波的追蹤潮... ?
0
2016-05-04 01:13 #2
剛好看到有另一篇文也在討論這話題耶: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339/
0
2016-05-04 02:03 #3
我比較好奇的是,大家很期待加入Dcard,哪一個吸引力比較大呀:抽卡 vs. 留言
0
2016-05-05 00:09 #4
在匿名社群上,不需負責、無限擴張的言論自由,往往容易發展成謾罵,當謾罵的對象是特定人時,於焉成為言語上的霸凌。
2014年10月美國上架的After School,主力客群主要為美國的國高中生,一度也曾因為難以遏止的霸凌問題,使得應用程式不得不暫時下架重新檢討。
近期得知After School又再度上架,同時也有另一個爆紅的匿名軟體Yik Yak,他們都宣稱該平台有保護設定機制在判斷,但也有消息傳出,他們為人工判斷來檢視言語暴力,但這樣真的防止得了嗎?
0
2016-05-05 00:09 #5
在匿名社群上,不需負責、無限擴張的言論自由,往往容易發展成謾罵,當謾罵的對象是特定人時,於焉成為言語上的霸凌。
2014年10月美國上架的After School,主力客群主要為美國的國高中生,一度也曾因為難以遏止的霸凌問題,使得應用程式不得不暫時下架重新檢討。
近期得知After School又再度上架,同時也有另一個爆紅的匿名軟體Yik Yak,他們都宣稱該平台有保護設定機制在判斷,但也有消息傳出,他們為人工判斷來檢視言語暴力,但這樣真的防止得了嗎?
0
2016-05-09 12:31 #6
但匿名化的風潮真的是世界各地都有,我前幾天看一韓劇,看到裡面的大學生有一校園的匿名討論平台。
在日本有一電影也有類似的概念 -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但這不是針對匿名化,而是整體的網路發言,在劇中,所有網路上的人發言一面倒,網路辦案,反正耍耍嘴皮子,錯了也不會歸咎到自己,導致一度變成冤案..
在這樣的風氣下,我覺得塑造了一種,大家沒了對事情擔當的肩膀,習慣逞一時之勇,而不會多想後果
還有另一風氣而起:發言不是追究真理,而是抓準風向,政治正確就能保自己安全,獲得大量按讚與認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