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徵公司的實習生,有些觀察與感想
記得創業剛開始,我們第一次徵才,
那時候的我,心想著,學歷不代表什麼,所以任何學校的新鮮人,我們都很歡迎
但幾次面試下來,不得不說,有點失望
幾位排名中間的公立學校資工系學生,沒有什麼寫code 經驗,面試後也覺得不適合
後來找到的適合人選,是一樣台大畢業的學妹,經驗雖然不太多,但是學習&反應很快
幾次的專案下來,發現她進入狀況很快,一下子就能自己負責一專案了
過了半年後,徵才活動一開始,老實說,面試時,有偷偷把目標放在台政清交的學生
後來來了一位,本來是五專,後來轉學讀長庚大學,最近的工作寫著:吉他伴奏
本來不抱什麼希望,但後來發現,他很努力,coding 也很有經驗,只是不太會包裝自己
有一種挖到寶的感覺,也驚覺差點錯過人才
而因為這樣的經驗,腦中不斷思考著:
會包裝 vs. 有實力
技能 vs. 心態
學歷 = 能力?
出社會後,我總是認為,態度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其次
但幾次的面試後,我發現,
雖然學歷不是絕對的衡量標準,但的確有一個參考值
因為,學歷,有時候是一種態度的表現
(但當然,這只是一平均值,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同狀況)
認真考上頂尖大學的,其實多少抱有一些企圖心,也很努力的,拼命的,朝自己的目標前進
擺開書呆子的部分,不得不說這些人,是會為了某件事很拼命很努力,有紀律&自制律
裡面有不少人,都是愛競爭,愛比較的個性
在競爭的環境,不安全感使然,開始學很多,實習很多,不斷加強自己的能力與經驗
這為什麼這些名校出來的人,技能方面來看,會有很多人才
所以說,學歷,可以部分佐證一個人的特質/態度,但不代表所有
反言之,態度好的人,不一定是學歷好看的人
畢竟,直考成績,或許剛好運氣不好; 或是說,更因為直考的挫折,態度上改變了,變得更懂得要適度認真,追求未來; 又或是,在價值觀中,他就是個不把學歷當一回事的人,他知道他有更明確想要追求&努力的目的,只是讀書不是他所要的
我們家有個實習生,不是來自名校,但在實習的過程中,很認真地完成很多事情,很主動地協助&提供建議
受挫時,還會鼓勵團隊,鼓勵我
不得不說,他一畢業,他就是我會想極力爭取的人才
另外的觀察,名校常被說,眼高手低
以前的我,總不服氣,怎麼會!
後來觀察,真的有這樣的狀況
的確,在學校,很多用邏輯,可以解好一個case,用幾個framework 可以表達出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所以,很多人(尤其是商管背景出身的學生)會覺得,我自己都可以解得了國際型企業的case, 現在的小公司,又有什麼難的?
但,偏偏現實狀況,常常不是單單邏輯可以推論&預測的
因為,現實狀況,除了邏輯,有更多是人與人的相處問題
加上,很多時候,問題絕對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若沒有深入研究或測試,你得到的只是understanding/summary 而非 insight/synthesis
可是換個方面想,名校畢業的學生,實作執行或許無法做得特別好,但是若是做策劃與分析相關的工作,是有他們的優勢,因為在課堂中的訓練,例如個案分析,訓練出來是一思維,有足夠高的格局,這為什麼投銀或是顧問業,比較屬於這些人的天下。
幾次面試與帶實習生的經驗後,我的心得是:
只要是願意努力、態度好,有自己的專業/長才,就是好人才,只是發揮的空間(適合的工作內容)不同。
© blink.com.tw
5 則回應
2016-05-05 00:28 #1
推!
0
2016-05-05 01:33 #2
推最後一句
0
2016-05-05 01:42 #3
但目前還是有不少公司看成績單,更不用說看大學的⋯
0
2016-05-06 00:57 #4
給春仔:的確,但我認為這只有在第一份工作時可能會看的,當你開始第二份、第三份工作後,公司看的就會是你的工作經驗與實際的工作成績 :) 所以不要洩氣,社會新鮮人又是一新的戰場與挑戰,人生是馬拉松嘛 ☺
0
2016-05-12 15:57 #5
嗚嗚嗚好感動 QQ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