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Luke Flowers)
我記得在去年的一場演講,有位創業界的前輩說,在創業中的最大感想:智慧比聰明更重要
其實我很認同,但是當下想到當下的聽眾其實是大學生們,應該不太能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畢竟我自己也是在畢業後、創業後一段時間,才摸索出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所以我接著分享...
聰明常常是一種天生的才能,而智慧,這個詞其實比較常聽到的是形容長者 😝 智慧、睿智等形容詞,因為長者比我們經歷過的事情更多,所以除了一些IQ 聰明等能力,更多了一種待人處世的智慧;成事不一定只是靠聰明,畢竟真實的世界中,不是像解題一樣,都有一明確的答案,而是在選擇中抉擇,選出當下情況的最佳化執行方式。
對這個詞我特別有感觸,是因為在大學時,多少會覺得,我的實習經驗、一些課程成績、一些稱讚、一些職稱/稱謂,代表著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我是有能力的!所以會覺得我要表現自己,我要分享喜悅,分享正面的力量,不自覺其實旁邊的人稍稍有種困擾(覺得愛現);甚至後來,到了職場上,我也把才能當成理所當然,我曾經因為,我認為我做的model (模型) 算的數字是對的,邏輯是對的,所以直接跟主管對抗起來,在會議中,竟然跟主管搶話,讓會議當下有點僵... 雖然後來,我的確是對的,也很幸運遇到一位好主管,不因為情緒上而否決到一切我所提的。
後來自己創業,當下發現,其實這些才能,自己真的很幸運,所以發現,沒什麼好愛現的,不斷虛心學習,才有機會不斷茁壯;加上,我們以前在課堂上,case study 的課程,總覺得自己的分析與建議跟後來這case 中的公司一樣時,會很開心,但後來創業,發現,你不能只是跟別人想一樣,你更需要想得比對方多好多好多步,想的更快,才有機會保持優勢,因為,老實說,創業一段時間,除了產業間的觀察,還有一些比賽間的觀察,發現,很多點子都很雷同,會有一個很深的感觸:聰明人想的都差不多。
而因為自己也曾年少輕狂 😝 所以其實當自己遇到比較有想法的同學,會比較包容,因為畢竟自己也曾經這樣過,但覺得人生很可愛,也遇到幾次,一、二年後重新見到這位同學,有些同學還會跟我說抱歉,因為當時自己年少輕狂比較不禮貌,後來來到了業界,才有這樣的發現與感觸,就跟當初的我一樣,跟我主管道歉 😂
後來創業來到了第三年,發現其實很多時候,除了產品好壞外,談策略合作,有時候是靠一種態度,尤其對方是前輩,會更注重你的個人特質、你處世做事的態度,所以更能體會到,為什麼很多成功者在成功後,會說著:我只是幸運一點。因為這一路,已經看到很多人都很努力,但缺了那一股乘風而起的機運;當在成功前,努力是必要的,只差在機運,你就會發現自己很幸運,瞬間也會覺得,勝,真的沒什麼好驕傲的。
最後,分享當初校慶時,聽到得到傑出校友獎的曹興誠學長講過的話:
「得到這個獎,其實有點開心,為什麼是『有點』
呢?因為到了這年紀,別人的褒與貶,其實已經不是那麼在乎了。人 生中追求的,就是個『實』字,言不過實、名不過實。做事情上求踏 實,做學問上更是該如此。」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