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秘訣-如何準備理工科研究所
身為理工科系的大學生,準備研究所的惱人程度大概是僅次於交女朋友而已吧。尤其「由你玩四年」的朋友們,一邊看著推甄上的同學們或逍遙快活、或打工存學費、或提早拜師進入實驗室學習,而自己卻只能窩在圖書館讀書,其中之艱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哉呀! 因此作文以記之,希望給還在浮沉的學弟妹們一個參考,認清事實,提早準備。
要不要念研究所是一個大哉問,也是每個大學生都會思考的問題,孫子兵法有云:「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因此,大家千萬不要看同學考研究所就跟著去考了,務必要好好思考自己的報考動機,要能夠說服自己去打一場長期抗戰,方能排除諸多誘惑,紮紮實實的準備研究所考試。在這邊我只能跟大家說,理工科學生,如果志在業界,不排斥所學,並且家境許可的話,那就念研究所吧,保證划算! 至於想轉換跑道,想出國深造的,因為篇幅關係,我們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分享,這邊就先假設大家已經決定要朝著工程師之路努力邁進了!
推甄的準備是細水長流的,你得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門課的每一次考試、每一份作業、以及每一個專題。如果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要念研究所或打算出國,那就開始好好規劃吧。成績單、專題實作、以及推薦信,是推甄的時候最常被要求的項目。好看的成績單是需要策略的,我會建議大家去選修「涼課」,也許會學得不紮實,不過誰又能保證大刀教授的課可以讓你學得更多呢? 何況,真正的學習其實是自動自發的,修課只是一個促進(強迫)你學習的一個機制而已。除此之外,也要不吝於跟同學們分享考古題與筆記,除了因此比較可以考高分之外,還可以順便與同學們建立深厚的革命情感,過了五年十年以後,不管你要換工作、打聽情報等等,這些同學都會是你最好的人脈資源。而專題不只是一行字秀在履歷上說你做過什麼而已,而是你要可以從頭到尾介紹你的項目,可以回答一些細節的問題,可以跟其他類似的項目做比較、以及可以跟做過類似項目的人大聊甘苦談…等等,以上這些看似困難,其實如果你從頭到尾好好參與一個項目的進行的話,肯定不是問題的。以上兩點如果都有達成,其實推薦信自然也手到擒來,平常好好跟教授們交流,偶爾問個問題,討論作業或是專題,都是讓教授認識你的好管道,不要臨時抱佛腳,推甄前夕才去要求教授幫你寫推薦信,他連你是圓的扁的都不知道,就算想幫你也無從幫起啊,是吧! 另外,秉持著多交朋友的原則,如果行有餘力的話,就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多出去走走認識新朋友吧!
相較於推甄,考試其實是相對單純的,反正就是念書就對了。考試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是否能夠堅持以及準備的方向是否正確,這部分由於各學校系所風格迥異,因此這邊我們就提一些通用的規則,其他部分大家可以到PTT Graduate版去搜尋,裡面有很多資料與心得文可供參考。以我的經驗來說,我覺得戰友、環境、與讀書計畫是最重要的。戰友們可以互相監督、互相砥礪、討論問題、分享情報、偶爾還可以一起偷懶出去放風一下,實在是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必備良方。而讀書環境之重要性問問去孟子他媽媽就知道了。最後是讀書計畫的部分,因為通常準備期間都至少半年以上,所以做好計畫是很重要的,什麼時候念完第一遍,什麼時候精讀第二遍,什麼時候寫完考古題,事先做好計畫,按部就班執行,可以讓自己心裡更踏實,也可以督促自己更加努力,進而提高上榜的機率。至於讀書計畫該如何擬訂,建議可以參考PTT Graduate或是有相同經驗的學長姊,然後再針對自己的情況做調整,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最後,很多人都會有要不要參加補習班的疑惑,我的建議是,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去吧! 補習班的好處在於可以增加準備的效率。他們會把資料做歸納跟整理,連筆記該怎麼寫都幫你想好了,幫你節省做筆記的時間又可以提高知識吸收的效率。當人補習班只是一個幫你加速熟悉某領域知識的工具而已,如果真的想要拿到高分,自己還是得花點時間仔細想想公式背後的物理意義,真正去了解這個定理或是公式,如此才能舉一反三,不役於物。
研究所考試真的不難,當初自己在準備的時候也是很緊張,不知道怎麼在短短幾個月去搞懂我三年來從沒弄懂過的學科,不過反正就靜下心來,好好念書寫題目,不知不覺也就搞懂這些東西了。照顧好自己的心,堅定的執行計畫,與戰友們互相砥礪,成功就在眼前了,加油!
作者簡介:
Brent Huang, Blink共同創辦人,畢業於台灣大學電信所,曾經在科技公司當過軟體工程師, 對於互聯網、機器學習、電腦視覺等有深厚的興趣, 目前從事 marketing的工作, 享受把idea轉換成business的感覺。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