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攻全守的組織架構中,負責企業品牌形象設計的Marcom多深居幕後。宛若天菜大廚,以冷靜腦袋布局架構,透過鋒利筆觸,適時佐以幽默、辛辣、洗鍊且深入人心的端出一道道論述好菜。在一點一滴、字字珠璣中勾勒出品牌鮮明輪廓,進而有效傳遞組織文化與價值。本次邀請策士事業群資深企業形象顧問 張晏慈受訪,從「正職顧問培養皿」發跡,歷經約聘、轉正、升遷三個階段,一路上見證VOCAL MIDDLE成長足跡之餘,也細細抽絲剝繭自身在闖關過程中的重生與蛻變
VOCAL MIDDLE採訪團隊問(以下簡稱問):雖然VOCAL MIDDLE 在選才上並不拘泥學科背景,但在傳統既有公關或泛行銷產業,從業工作者過去還是以傳播學院背景為大宗,出身管理學院的妳,當初為何會選擇踏入公關產業?
張晏慈答(以下簡稱答):的確在企管系的教育中對於公關範疇較少著墨,但公關操作旨在協助企業或組織達成營運目標,這本來就在企業管理的一環,其實我覺得出入不多。但學校教的多是抽象理論,大四時自己蠻急於在實務中進行驗證,所以便企圖在業界中找尋實習相關的機會。
至於加入VOCAL MIDDLE 的決定,雖然源於誤打誤撞,探究與認識的過程中卻相當篤定,這也是當時我唯一一家主動投遞的公司。談到尋找實習機會的準備,起初僅是快速搜尋一輪業界開立的職缺,發現大抵上同質性高,但VOCAL MIDDLE的論述卻讓我格外印象深刻、也最易於對職務角色建立鮮明想像-「做企業的腦與形象設計師」。應徵期間參加公司的大學徵才講座,當時有個插曲:一開始投遞履歷時其實石沉大海,後來意外發現VOCAL MIDDLE在台大舉辦徵才講座。我沒有太多猶豫,直接準備履歷到現場交給主管。有點像是古時候半途攔轎的概念 (笑),但也可以發現心中對於爭取門票的決心其實蠻堅定的。
我印象很深刻,當天台上與台下學生的互動其實蠻像網路劇《Mr. Bartender》中,中年創投Jeff與青年Helen在酒吧世代交火的場景,劇中Helen是位擁抱理想、正在探索人生的年輕女子,而Jeff用尖銳直白的事實點破她思考的框架。我的同溫層內有許多Helen,卻鮮少有Jeff,而VOCAL MIDDLE就像後者般的存在。透過直白實際的現實利刃真實地在講座中痛擊我思考上的盲點,儘管不舒適但同時也開啟自己對於產業及職涯更多的想像。這些思考上衝擊,也持續發生在到職後的日常中,總是在工作中察覺自己的不足和無知,但公司也不斷給予相應的協助去突破。
問:以約聘公關顧問的身分加入後,你一路歷經了轉正及升遷,這過程中的轉變或成長是什麼呢?
答:從四個層面來看,角色定位和工作內容首先轉變,接著依序影響到工作心態、從中的學習,最後是對「marcom」一職的認知。約聘時期主要負責行銷素材產製,舉例來說,最顯而易見的「臉書小編」,這階段的學習比較停留於數位工具的技術使用,心態上也只一心想完善眼前主管交辦的短期任務;轉正之後更明確地意識到要對績效負責,開始留意專案管理的技巧,但當時眼中的「績效」只限於與自己切身關聯的項目,例如:如何提升官方平台的效能、如何達成行銷專案的KPI,然而基於不當的目標設定,很快地就把自己推進撞牆期,出現成長停滯、自我質疑等症狀。
若要切分到職後的工作階段,轉捩點其實不是升遷當下,而是升遷前的心態轉變,畢竟水要先到,渠才會成。意識到自己績效停滯後,不得不去爬梳、面對「到底我適不適合,以及願不願意在這間公司擔任這個角色?」直白來說,就是VOCAL MIDDLE的選才標準-「Can do, Want to do, and stay on」而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衍生出來,也就是「marcom」一職到底應發揮的價值是什麼?
坦白說,自己最初對於這個角色有些排斥,團隊總說要「創造價值、解決問題」,但在當初自己看來, marcom更像是在忽視問題。每個團隊皆有進步的空間,而我誤以為自己的角色在於粉飾包裝,並視而不見,但後來發現,自己當初是真的沒看見,對於產業未有足夠的了解。當與前線顧問團隊的接觸越頻繁、參與專案的面相越多元、並更仔細地聆聽市場的反饋後,開始明確體會到顧問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以及作為雇主,VOCAL MIDDLE給予夥伴的資源,進而試著善盡自身職責,去挖掘並傳播品牌的價值。
然而這樣的角色設定依然被動,頂多就是做到錦上添花,倘若業務時逢低潮期,這角色豈不就成了「賠錢貨」?公司常說全公司的角色都應要能攻且能守,轉換為更積極的立場,目前對自己的期許是能以「形象管理」為器,加速組織達成各階段目標。心態轉變後,即使作為螺絲釘,驅動自己的也不僅是生硬的官網訪客數消長,而是整台「機器」的運營成效。
問:剛提到了撞牆期前後的心態差異,但妳是怎麼突破的呢?
Oops! 篇幅過長了,欲見VOCAL MIDDLE 資深企業形象顧問 張晏慈 Yvonne 完整分享,請點選連結前往>>
本文章發表於:工作。實習。打工心得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