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yanshiba〉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概是台灣近期最火紅的連續劇,訴說著一連串由於升學主義掛帥而導致的家庭悲劇。從用遙控器控制兒子生活,威脅兒子努力讀書的紀媽媽,到高學歷女兒死後才真正認識她的林媽媽,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期待落空而破碎的心靈,是小孩的,也是母親的。
恰巧最近也看到電視播出韓版的《女王的教室》,作為教師的女王冷酷無情,也同樣是升學與菁英主義的代表。她祕密調查學生們的隱私,並以這些他們沒有告訴家長們的祕密來威脅他們,更以考試為由恣意扼殺學生的夢想,與家長聯合逼迫他們以賣力讀書,追求主流社會推崇的未來樣貌。我記得劇中她曾說,小孩活在父母所構築的家庭底下,就應該服從父母的指示。如果不願服從,就該獨立,不可以再依賴父母。這種說法簡直代家長行情緒勒索,我實在很怕這會強化某些自以為虎爸虎媽的父母腦中自以為是的觀念。
在觀劇前,我以為會看到的會是由茉莉說的「人為什麼要唸書啊」開啟的,一系列與台灣主流價值體系的撞擊與叩問,但我的目光卻停留在了受傷了的孩子與母親的身影。更進一步說,我看到的是主流社會如何直接傷害人也假他人之手傷人。當然,電視劇力圖呈現從小偉到茉莉等受迫學生所遭受到的痛苦,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便將過錯都算到家長(在劇中是母親)頭上,指控他們為加害者。〈媽媽的遙控器〉中的紀媽媽乍然離婚,欲透過小孩的「成功」證明自己的價值;〈貓的孩子〉中的小圓家是個受丈夫與夫家親戚欺凌的母親,於是他要孩子代替自己去與世界戰鬥;〈茉莉的最後一天〉中的林媽媽是留美碩士,說是為了讓孩子未來有權利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卻似乎是想要她們去完成自己因婚被迫終結的夢想。
劇中多著墨於孩子與母親的緊張關係,而非與父親的。這約莫反應台灣當代仍以母親為照護者的觀念。在這層觀念下,母親受挫,孩子便成為頭號犧牲品。悔恨、不甘心、欲望皆成了升學主義的同伴,共同壓迫孩子的自由與想望。追根究底,我想這部戲不只想談不健康的升學主義系統,更企圖帶出社會對於女人(母親)的集體迫害——生了孩子的母親,就必須扛起對孩子的所有責任(如紀媽媽說的:「孩子的未來,不管是一帆風順或是窮途潦倒,都是我的責任」),而她們在家庭關係中受挫,也沒有人會站在她們那邊,便只能依賴孩子。若非母親們的創傷,孩子們的創傷又從何而來。
〈茉莉的最後一天〉中,林媽媽在進記憶實驗室前,與玫瑰媽媽通電話,說「我們都很好」,茉莉死後的家庭依然很好。然而,語言在此也許成了遮羞布。其實,這樣的家庭與身在其中的個體們,從來都不好。
〈bryanshiba 日劇相關文章〉
在現實中任性自私,在幻覺中瘋狂地愛——日劇〈其實並不在乎你〉
人們為了不改變自己而尋找各種理由,不斷逃避著──日劇〈被討厭的勇氣〉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