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座文化一直都是台灣人相當重視的美德之一,不只在捷運站四處可見標語和宣導影片,自小到大的教育也不斷告訴我們:要讓座給需要的人。只是近幾年來,因為「讓座」而衍生出來的爭議層出不窮,身為最常被所謂的「正義魔人」當作標靶的學生族群,筆者在經過三年的臺北生活後,也逐漸看懂了捷運上的讓座全貌。即便車廂空空如也,我們也硬是要坐到離車門較遠的一般座位,上車後如果只剩下博愛座有空位,也要環視車廂一周,確認沒有任何較年長的乘客,再遲遲等個三四站才躡手躡腳地坐下。甚至,就算今天身體真的不舒服,也要死命撐著等車廂空空如也了才敢坐到座位上,因為我們應當是最年輕力壯、篤行禮義廉恥的台灣學生。
讓座久了,我也不禁開始納悶,台灣人的美德究竟是「讓座」文化、還是「不敢坐」文化?
在台灣生活久的人,一旦到了日本電車上,便會有種如雷灌頂的文化衝擊。電車就好比是日本的捷運,是日本人每天上班、出門都一定會使用到的交通工具,比起公車或是自家車都更加普及方便。而對於如此廣泛利用的日本電車來說,似乎並沒有所謂的「讓座」文化。
日本也是有設置博愛座的,但是一般來說,日本電車一到站,無論是博愛座或是一般座位,所有人都會立刻找尋空位迅速坐下。有一次搭車,我也循著其他人的腳步坐到了博愛座上,到了下一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就站在我的面前。此時的我立刻如坐針氈,但身邊的人卻完全無動於衷,瞥了瞥附近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也是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地做著自己的事,我就這樣緊張地又坐了一站,正思考該不該起身讓座時,隔壁的學生站起來下車了,而後老爺爺也沒有坐下、泰然自若地在三站後下車了。
這時我才真的發現,在日本,並沒有所謂的「讓座」文化。
有人可能會因此覺得他們冷漠無情,但是很多台灣人不知道的是,在日本文化中,『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直以來被重視的、含蓄且體貼的美德。日本人很討厭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因此在自己的行為上,也會盡量避免去麻煩到身邊的人。日本電車上確實有設置顏色不同的博愛座,標語也貼著要禮讓給老、殘、孕婦等需要的人,這些都跟台灣沒有兩樣。不同的是,對日本人來說,「要求」別人讓座是一件給別人添麻煩、不禮貌的事,所以絕對不可能做出要求他人讓座(無論是給自己或是給別人)的行為。而且日本的老人多半自認身體健朗,即使有空位,他們也不見得會選擇坐下,如果沒有座位,他們也能神色輕鬆地直立到站。
那麼那些身體不健朗、在電車上站不穩的老人家怎麼辦呢?日本人並非冷血,任何明顯有需要的人都能在電車上找到位子,而且老實說,因為會給別人添麻煩,那些站不穩、走不動的老人也就會自動避免去獨自搭乘電車了。
日本人從來不會不敢坐。日本電車經常擁擠,所有人都是下班、下課後很累的通勤回家,因此只要有座位就會自然地坐上去。這是一件很人性、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情況一旦到台灣就不同了。在台灣,因為我年紀比你大、我是長輩,就算我身體毫無不適、健康的不得了,根據禮義廉恥忠孝的精髓,身為未來國家棟樑的莘莘學子的你,就算再怎麼疲憊、再怎麼需要休息,也要為了學校的門面站起來,光榮地將座位讓給我,然後我再打電話給學校,請他們在升旗時大肆表揚你一番。若你不讓座,我一樣會打去學校,請他們督促、訓導、教育你們「讓座」文化。
對台灣人來說,「給別人添麻煩」似乎是一種親切的表現,彼此毫不麻煩、河水不犯井水則顯得見外,所以你稍微讓我添點麻煩、讓座給我,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嘛。但是對日本人來說就是這麼大不了,就算是老人、就算是殘疾人士、就算是帶著兩個小孩的孕婦,需要幫助時,也會在最小的限度內麻煩身邊的人,而非當作理所當然、對座位上的人頤指氣使。這是日本人的美德,是他們為別人著想的方式,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要被讓座,曾經有次在大阪的電車上起身讓座給一位婆婆,她也是一邊道謝一邊滿臉笑容地坐下了。
雖然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但日本人的「不讓座」精神依然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讓我們能更深入地去思考,究竟是為何而讓座,而非只是因為「不敢坐」、「怕被罵」才避博愛座而唯恐不及,也希望真正需要座位的人,往後無論是不是坐在博愛座,都無需膽戰心驚,能安心地在需要時得到妥善的休息。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