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悄悄過去了,在北京的生活中我見到了滿多有趣的東西。
用盡腦力溯源事物背後的原則,將其總結分為三大類型:嘗試、交流、偽裝。
- 嘗試:別想那麼多,先做再說!


(北大校園內的魔拜單車,用微信掃QRcode便可解鎖使用)
互聯網+的崛起,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智能硬件、O2O服務.....等熟悉的名詞,在北京的日常生活已然為常態。有句話是著麼說的:「文化是產業的前提,產業是文化的載體」我認為在北大、清華與中關村一代的創客文化,從八零九零年代薈萃至今,例如有俞敏洪的新東方(海外留學教育機構)、李彥宏的百度(搜尋引擎)、王志東的新浪網(網路媒體)。所有創新的idea在北京萌芽茁壯,進而形塑出新的文化,改變了北京抑或是全中國的生活習慣—— 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文化。
而之所以這樣的文化新生可以在幾十年的時間內改寫歷史,我想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政府方面的支持。相較於台灣,我們的立法基準過於謹慎、防弊。立委大大們花了很多時間吵來吵去,相關新創業者一等就是好幾十年,有技術卻無法大展身手。倘若這是一個擂台競賽,大陸這邊的方式比較像是:讓所有想打的人上去打一打,最後贏的幾個留下來,我們來討論規則該怎麼訂。台灣則是:隨便打可能會出事,我們先好好訂下規則,多開公聽會、研討會,確認有沒有觀眾,才讓選手上台競賽(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早就棄賽了XD)。
- 交流:不要迷信權威,思考才是知識傳遞的主要動能。

光華管理學院的院開學典禮上,蔡洪濱院長(中國知名經濟學家)的演講詞:
「懷疑需要勇氣。你們會有機會接觸諾貝爾獎得主,商界傳奇,各類大師,他們的名氣地位成功,很容易讓我們仰視甚至膜拜,從而喪失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同時,比批判別人更難的是自我批判。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式和習慣,都難免帶著自己的偏見。有人說,我們在觀過世界之前,就被植入了大量的世界觀。而每個人又都有自我保護自我強化的心理機制。因此,反省先入之見和顛覆自己,往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我希望你們記住,在北大這個校園裡,沒有思想上的權威;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平等獨立的人格。因此,請你們儘管大膽地懷疑,大膽地批判、和反省。懷疑是放空自己。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則是更好地充實自己。獨立思考,不是說學習知識不重要。光華有優秀的師資,但再優秀的老師也沒法給你現成的答案。系統地學習經濟和管理的知識體系和分析方法,批判地吸收和領會,才能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忽視人類智慧積累下來的知識體系,無知無畏地獨創一派,那不是獨立思考,那是愚昧。獨立思考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為反對而反對、為批判而批判』的逆反思維,那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從眾。獨立思考更不是一個人閉門苦思,而是要以積極探索的心態,與老師同學相互交流切磋,在思想激蕩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而開學後也沒有讓我失望,我曾看過「企業估值」課的老師上課卡住被同學電下來;多數的課程老師都會請同學發表意見(當然同學也很踴躍發言);也有些課程老師索性直接不教,擔任主持人帶領討論商業個案,從同學的回應中拼湊出邏輯思路,也不把話說死,到最後才將自己的想法作客觀的分享。這讓我反思到,台灣的教育大多數都是要求一個正解,即便在台大管理學院的課堂,老師在解個案時也會直接套出他的想法。而同學之間的交流分享,則僅只與課前的小組討論,但其實老師的從旁輔導、邏輯修正可能對學生的思考才是更有價值的。應該要更讓學生明白,不是答案出來就結束了,而是你如何用理性的思辨,將一個未知的問題轉化為淬鍊過的知識,如此一來也更為深刻。
- 偽裝:做做樣子,也是愛面子的一種表現吧。
有一次我在學校看到垃圾桶有資源回收分類覺得很好奇,想說有沒有把鋁箔包、寶特瓶、鐵鋁罐做進一步細分。後來發現並沒有,而且仔細一看才知道.....一般垃圾、資源回收的兩個口,下面其實根本是同一個大垃圾桶裝在一起。這讓我非常傻眼,好氣又好笑。還有一次在校園看到Gogoro,我想說也太潮了,北京那麼多電動車,怎麼還有可能幫Gogoro裝專門的電池充電站?騎這台車肯定不太方便。後來仔細一看.....果然,是一個山寨的電動車。無論外觀、金屬構造都非常雷同,不得不敬佩中國廠商模仿能力的強大XD 即使不像其他高端車款,擁有良好的性能。但在心態上,輸了裡子也不能輸了面子。我想這樣的意念展現在中國各地都算是普遍的吧,學習是一件好事,不過愛面子就是一個滿有趣的現象haha
(山寨Gogoro)
1 則回應
匿名
2018-02-13 22:07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