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Luca Signorini )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前些日子很紅的那部人力銀行影片
我得承認,在大學時,我努力追求各式各樣的標籤,為了自己畢業後拿到那份理想工作。
後來,又有一段時間在演戲的圈子,大家不問我實習,不問我念什麼科系,最常問說你有過甚麼作品?演過哪些角色?偶爾會有人問從哪邊畢業的,我都會想盡辦法避開回答,因為,我以前曾經回答後,最常聽到的無非是:台大的怎麼會在這呢?這麼想不開?這邊很累耶,怎麼不去坐辦公室哩?
再後來,回到原本的圈子,身邊有些人有些聲音:你是不是戀上名氣?你會不會開始變的很愛慕虛榮?開始愛玩了?
直到現在,創業一段時間,平日靠著跳舞來紓壓自己,偶爾會聽到有人說,看到跳舞影片和分享,會認定我是個很愛玩的人(雖然不知道這關聯在哪,似乎這社會認定愛跳街舞的孩子不學好);心中不禁起了疑問「如果我改成多分享寫書法、彈鋼琴,大家是不是還會有一樣的定見?」
而即使外在給你貼了再多的標籤,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人力銀行短片不妥的地方,是因為他太搧情卻沒告訴你真實面
李安與吳寶春在25歲當下雖然沒有所謂大公司要的履歷,但他們已經都在自己理想自己的路上,他們作品得獎、他們開了麵包店,這些都讓他們離自己的理想更近,只是這個理想不是世俗定義的一般成功(當上班族、進外商、許多社團經驗、有實習經驗等)
同時,可以看得出來人力銀行已經表現上位者對世俗的「成功」、「好的工作」
所以面對這些標籤的言語,不需要太氣憤,重點是自己知道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好了
經歷過HR的工作後,我體會到「履歷」的重要。畢竟在相當多的應徵者中,需要有效率的方式篩選,而檢視履歷內容就是一相對有效的方式,透過你的履歷,大概知道你是個怎麼樣的人、是不是適合這個職缺。
一段時間後,開始學會,當我們在招募不同的職位會需要看不一樣的欄位與重視不同經驗;而履歷本來就是表現有限,這也為什麼學長姐們會分享,如何寫出讓人眼睛一亮的履歷、如何在有限的版面表現出自己的優勢!甚至面對不同產業,會用不同的版本!(我自己以前也會有2個版本以上的履歷)
創業後,自己帶不同部門的觀察,適才適用真的很重要。人才或許在人格上有類似的特質,但依照不同的工作內容還是很不相同。
例如:策略的人重視數據分析能力,但是業務的人更重視的是人情上的應對掌控,工程師則是的技術能力與邏輯,但客服人員重要的是耐心與口氣。
但是從影片中,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HR會針對這樣的經驗有意見,畢竟若視此應徵者為人才,本來就會考慮他的責任感、在此人才身上的教育投資是不是有機會等到他開始發揮才能的時候!
(這也為什麼有些MA Program 不招募大學生,當時與HR聊天時有說到,有時候不找大學生不是能力上的差別,而是台灣大學生通常會把第一份工作當跳板,再回學校/出國讀碩士/MBA,定性比碩士生低)
而影片中,不應該用一般面試標準看待演藝工作者,一來是,每一部戲劇、每個工作崗位在這個產業都是短暫的(戲劇的話平均3-6個月),二來是,注重角度大不同,導演看的是拍攝的作品,由於本人不太好意思跟導演朋友要他的履歷 ,所以我改用模特兒通常要去應徵試鏡(casting),不是用履歷表,而是「model card」(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http://www.eelin.com.tw/page/modelcard.aspx?ID=62 )
那時候看到標題寫著 ”giver" ,就可以知道,這個廣告/影片背後,還是一付以上對下的方式。
以自身的經驗,越是打著「幫忙」的長輩或是前輩,就越容易偷吃年輕人的豆腐,真正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反而是直接把我們當夥伴的幫忙,而不是掛嘴邊。
(之前寫過的相關議題文章:【長大的味道】越打著「幫忙」名號的人越不會幫你)
因為Blink的關係,我接觸了很多大專院校的學生,但也因為業務方面接觸不少前輩等大公司,所以當我看到這一支影片時會有一種莫名氣憤感,也許是之前也遇過很多類似的經驗吧!提供機會這立意是好的,我也很認同,但希望可以少掉背後的煽情與消費對待。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