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問,那一場在科隆的國際論壇怎麼樣?這篇可以說是積欠了半年的心得,希望大家如果有問題也歡迎提出,有好的國際會議可以互相分享!
轉職需要勇敢,轉職中的迷惘需要透過更多不同聲音來釐清
2017年底,我無意中看見科隆大學已經舉辦多年的World Business Dialogue世界商務論壇,主題是The Digital Organization,當時我正踏入「轉職」一途,還在摸索自己究竟適不適合這個新的領域,但可以確定的是,我非常想要透過其他管道接觸相關資訊,我想知道業界怎麼想的、其他相關領域的人都在做些什麼。
基本的申請、錄取、繳交論壇費用等就不說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代表也能在動機信上給予我們一些建議,我覺得這點很棒。
德國人會怎麼舉辦這樣的國際論壇?
400多位學生一共來自50個不同的國家,是這個國際論壇的核心,搭配這五天充實的行程,可以想像這之間有思想的火花迸出。
我常覺得,德國是一個「認真工作認真玩」的國家,每天早上都有滿滿的大小演講或workshop在進行,到了晚上,則是大家以「啤酒和音樂」為媒介,互相交流的好時機,可以在這個時候和許多不同國家的學生說話,大家聊聊不同文化,談談自己的專業領域,或是一起隨著音樂起舞。第三天晚上大會把KölnSKY的場地包了下來,我們在裡面可以盡情的跳舞、喝酒、吃小點心、聽音樂,還可以欣賞對面教堂的夜景!這絕對是一個超棒的回憶啊!
這一場國際會議,我也經常覺得他們給的「彈性」很大,怎麼說呢?會場中有個大禮堂,Keynote or Panel Speech都會在那裡進行,但是同個時間,其他小教室也都有小型的演講/workshop在進行,雖然小型的workshop似乎是要先報名,但其實都可以問一下講者還有沒有位子,就進去聽/參與了。
國際論壇中不同的演講/討論形式 : Keynote Speech, Panel Speech, Master courses, Executive sessions, Creation Lab
我想想,還是不要用一堆定義讓大家理解得很累好了,就隨性點吧!
Keynote Speech: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大咖從頭講到尾,很厲害的那種
Panel Speech:幾位大咖在台上討論問題,角色上會有引言人、與談人,通常他們都坐著,旁邊還會附上高級水瓶,雖然裝著水龍頭的水(沒啦開玩笑,但德國的水是可以直接喝的呦)
以上是國際會議中比較常見的形式,參與人數經常都是幾百人的那種,通常講題的格局高一點,議題都很大。
在科隆這次舉辦的World Business Dialogue國際論壇中還有以下三種會議形式:
Master courses:通常是對於某一個議題較深入的探討,一兩個講者在小型的場地中分享,當然參與人數也有限制
Executive sessions:字面上來說應該是比較實務型的討論,也通常是對某個議題較深入的探討,和Master courses差不多,也在小型場地中,人數也較少。
Creationlab:科隆大學會另外和幾個公司合作,每個公司準備了一些「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學生的想法,而學生也有機會能夠更認識這個公司,也透過真正提出「解決辦法」,和各國的學生討論,提升自己的能力,討論過程中也能看公司的代表人員討論,知道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阿不是,是知道自己的解決辦法是否能夠真正應用在業界。
在科隆這個國際論壇中,Creationlab的參加人數有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參加,我很幸運地被選上其中一個creationlab,我的組員來自日本、義大利、挪威、美國和阿根廷,我們必須一起思考如何解決一個問題:「為科隆大學商學院解決學用落差、教師品質落差與招募優秀學生等問題」,在討論會中最難能可貴的即是了解彼此母校所採用的不同策略,以及學生們觀察到的利弊,當然科隆大學也必須真實地告訴我們目前的狀況,除了認真討論以外,當然不忘聊聊彼此的國家,打開Google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國家有多麽吸引人,彼此都不斷邀請大家一定要到他/她的國家旅遊!
我個人很喜歡panel的形式,講者們彼此討論著議題,同時在座的我們都可以用手機發送問題到公共平臺上(https://www.sli.do/), 若這個問題被許多人「按讚」,表示這個問題也是許多人想要提問的,引言人會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與談人們討論,當然也可以傳遞麥克風提問問題。另外,這個平台也有投票功能,主持人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認為人工智慧AI會不會對人類工作造成威脅?」在約莫三百人中,約有44%認為不會,有31%認為會,另外23%則保守回答有可能。我想真正的答案應該是:
這個國際論壇帶給我什麼啟發?
總的來說,我很滿意自己參與了這個國際論壇,在當時我對自己轉職之路還存在許多疑惑,透過這個論壇和不同地方/領域的人聊天,當然也向已在這個領域奮鬥的前輩們請教,讓我受惠許多,轉職之路的確清晰了一些,我很喜歡這次的主題,這和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一次吸收大大小小的觀點,真的需要時間慢慢去消化。
而我也更堅信,轉職之路要繼續走下去了。
這是第一次在國外參加這類型會議,每一天的晚上,我們喝著德國啤酒、跟著音樂起舞,與大家互動,每個人在都笑得開懷,我想這是這次會議中,我看見的美好的風景之一。
大會的工作人員有時候對於哪個講題發生在哪個場地都不太清楚,問了工作人員後,有些會說他不知道,然後就結束這個問題,好像也沒有要幫忙問「可能會知道的工作人員」,這一點蠻讓人失望的,所以就必須自己在人海中尋找「工作人員」,然後自己慢慢問,有時候時間太緊湊(剛結束上一場keynote之類的),不免讓人覺得「工作人員這樣也叫工作人員嗎?」
因為論壇而有機會到科隆旅遊,認識了這一個城市,也和老朋友吃了些大餐,想認識一座城市,有時候就是透過這種大大小小的機會,而且感受會非常不同!
人生的精彩之處,是每個時期不同的大小經驗累積而成
請選擇那一些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情吧
– 2018.12 Kelly
/
你也會參加一些論壇增加經驗嗎?你有沒有遇到什麼讓你大開眼界的事情呢?
歡迎留言討論 ;)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3 則回應
匿名
2018-12-18 00:52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8-12-19 01:26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1-10 21:38 #3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