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們上大學就會自由自在了!」
「現在好好念書,上了大學隨便你們玩!」
「現在你們不要想太多,要談戀愛玩社團等大學再說!」
你一定有聽過高中老師和你說這些千篇一律的台詞。
然而,無論是剛上大學或已經在大學裡成為老屁股的學長姐們,大學真的如你原來想像中的一樣嗎?真的如高中老師說的那樣嗎?
這篇想和大家分享幾個ㄧ般容易有的認知誤差(白話:過於美好的想像)
從高中到大學(尤其現在大四了)最深的體悟就是:大學真的不是念來當四年廢物的!
一開始上大學,不但沒有每天早八連堂到晚五的課表之外,也沒有老師會拿著教條逼著你念書,所以人這個時候就會像脫韁的野馬,大肆奔馳著享受著沒人管的生活,這當然沒有不好,大學當然要玩,但要玩得有方法,玩得有所收穫。
就像如果想跑社團,那麼從社團中學習到如何團隊合作了嗎?學到如何成為微小卻不可或缺的螺絲釘了嗎?學到如何管理幹部和整體運作了嗎?學到如何面一大堆狗屁倒灶的事還能過得開心自在嗎?就算只是去交交朋友,也算是一種學到(有深交還算值得,但如果只是在社交場合喇喇賽,回家之後再也不聯絡的人,那麼趁早收手吧)
而另一種玩是比較醉生夢死的,每天就這樣毫無目標地過日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但這種靡爛的生活方式並不等於夜夜笙歌、酩酊大醉喔!我身邊有很多人經常夜唱、夜衝、夜喝,但卻還是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要前往的方向,所以說醉生夢死和享受生活通常就只有一線之隔。
其實,並沒有做什麼事才是值得,或絕對的好與壞,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幹嘛,就不怕別人怎麼看。就像如果別人問起你打工、跑社團、當志工、打比賽的過程中,到底學到了什麼,而你能夠侃侃而談,並且誠實的面對過去那些經驗,就算最後的結果是差強人意的,但至少自己也都從那些經驗中學到了些什麼。大學四年最可怕的不是帶走一堆爛蘋果,反而是兩手空空什麼也沒帶走、什麼也沒留下。
國高中時期最常聽到家長或老師說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分心談什麼戀愛?好好讀書最重要,要談等大學再談」
這根本是扼殺人最本能的天性:愛。
導致有很多「乖」學生,因為聽從父母、老師的規勸,國高中時都沒談過戀愛,到了大學也不知道怎麼判斷對象的好壞或適合程度,甚至不知道怎麼愛人或愛自己。但「愛」這件事明明就是需要靠不斷感受和沉澱才會讓自己逐漸明白的,但這個社會教我們要好好追求功名利祿,而必須捨棄這些小情小愛,只是等我們長大以後,真的就會知道愛與被愛嗎?
還有聽過更可怕的,有些師長家長會灌輸孩子:戀愛等到要論及婚嫁的時候再談。But 如果沒有讓我們自己從每次的經驗中學習成長,又怎麼會知道如何愛人與被愛呢?也難怪「相親」這種活動歷久不衰,也難怪情殺情傷的案件層出不窮了。
這也是上了大學很深的感觸之一。從小我們只被要求要把書讀好,好像人生重心只有讀書這回事,其他外面發生的大小事都不關我的事。所以導致很多長輩認為我們現代這輩都不愛思考、沒有國際觀…這當然我們要為自己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更可以反思的是,這個大環境和教育到底是怎麼教我們的?
大學以前,我們好像只要把書唸好,基本上就可以過得很好(至少不會被老師刁難);出了社會,我們只要安分地把工作完成,基本上也能生存無疑。
但如果抽掉讀書和工作這種「職業」身分以後,你還熟悉自己嗎?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對於世界和社會是抱持什麼樣的看法嗎?
因此,大學好像成了最能養成性格和品味的黃金時期了,小至從你選擇看的電影類型、喝的酒款、穿著打扮,大到人生未來道路的方向,這每一個選擇其實都是一環緊扣著一環的,過去的每個選擇都養成現在的你,而你現在正在做的事,也會攸關未來的樣子。撇開讀書、工作這種階段性目標之外,每個生活習慣都在養成自己的品味,而這些品味是跟著人一輩子的,你知道自己的生活品味是什麼嗎?
高中的時候我們被教得太安分了;但大學的時候卻容易脫韁的太亢奮了。
大學四年真的不用每一刻都要過得盡心盡力,但至少到最後,總該帶一些東西走,才不枉繳了四年的學費和四年的歲月阿~
By,即將畢業的大四老屁股
© blink.com.tw
1 則回應
2016-10-22 22:49 #1
老師說的美好大學生活在哪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