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東西擺在商店裡,只考慮自己需不需要,而完全不考慮買了以後別人怎麼看自己,那麼大概率都不會買。
最明顯的就是衣服,當看到一件很美很喜歡的裙子,有很多人會因為:太顯眼了,穿出去有點不好意思;我還沒有嘗試過這個風格還是不要冒險了;這麼好的東西只能特殊場合穿之類的想法而不去買,或者買來後擱置在衣櫃裡。反過來,當一件衣服僅僅是滿足了長輩,戀人,朋友,甚至路人的回頭率,就有可能使你買下來,即使穿著有些彆扭。
打折的商品,尤其是帶有品牌效應的打折品,往往賣的很好。是因為品牌,還是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只有自己內心清楚。即使已經擁有了好多包,看到一隻輕奢牌子的包打2折,雖然並不發自內心喜歡,但它畢竟是某某牌子,如果擁有了它,就以很低的代價擁有了輕奢品。好像擁有輕奢品,就代表了品位,階級,也帶來了短暫自信。
同樣使用社交網絡,如果觀眾只有自己一個人,還會不會有維護賬號的熱情呢?
一本書,它的作用可能是滋養自己的心靈,同時也可以用來拍照發朋友圈,或擺在書架上,被來訪的客人看到。
出去旅遊,到了景點凹造型拍照,回了酒店修圖想文案發朋友圈,河畔的落日將雲染成金色的一瞬間,舉起相機記錄這難得的一刻,卻隔了一層鏡頭,可惜了遠比鏡頭精確的雙眼。
當想融入一個群體的時候,做一些符合群體價值觀的事情,以增加認同感,就顯得尤為重要。但這麼做,是內心的驅使,還是獲得認同感本身呢?
發一個帖子,僅僅記錄自己扔扔扔,對別人而言,除了滿足窺探欲以及自己被窺探的慾望,又有什麼營養呢?如果被別人看到才能獲得堅持的動力,那麼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熱愛扔東西嗎?還是更像尋求自己在向著那種方式靠攏的安慰感?
被看到被認同是一種人類的需要,但我們真的需要與大家保持一致嗎?還是,只要取悅自己就可以。
人的精力非常有限,觀察周邊的物品,那麼多東西,自己都照看得過來嗎?且不說維護保養,僅僅是打掃整理都會消耗不少精力,東西越多精力消耗越多,我們畢竟不是以照顧家庭為工作的日本主婦。如果看顧不了,就不要讓它失去價值。讓它們去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自己也省下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雙贏。
極簡更多是拋棄外物,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將視線放回自身,讓我們認清真正的自己,知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個過程很長,可能持續一生,但慢慢的,我們終將分清楚什麼是現實,什麼是虛幻。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7 則回應
匿名
2018-12-31 18:07 #1
鼓勵了作者
0
2018-12-31 20:01 #2
好中肯
0
匿名
2019-01-02 02:46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1-09 21:59 #4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1-10 21:33 #5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01-14 11:00 #6
回覆了本文章
0
匿名
2019-01-16 13:33 #7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