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假設一個情況。
一家跨過企業(不有名,但是已經IPO)招募暑期實習生,實習地點不在台灣,而在外國,包機票包住宿附加高薪(該產業平均薪資是22k鬼薪水的N倍)。你會去嗎?
通常大家這時候都會踴躍說yes。
接著,再加幾個條件。希望英文流利、邏輯夠強、表達通暢、有領導力。
這時候,莫名地,說yes的只剩下一半了。(確切數據是7/15,嚴格來說不到一半)很多人都跑來跟我說:我覺得我能力不夠,所以我先不申請這個實習了。
我覺得滿訝異的,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即使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試試看也不虧本。申請實習又不用花錢,只要花時間寫寫履歷,而這個履歷還可以留著以後參考,未來效益可觀。
除非你申請上的機率是0,譬如年紀不符、托福沒考到最低標準,否則任何情況下,放棄一個期望值為正的機會都是很可惜的。
同樣的情況在香港就不太一樣。我的香港朋友們個個踴躍,也會關心很多細節,像是dress code、實習開始的確切日期、履歷怎麼寫更好…等。
其中一個在香港讀書的台灣人說他光是這一個禮拜就丟出十幾份履歷,而且他從大一升大二暑假就開始思考實習的事情了。
他的能力其實也跟台灣學生差不多,但是他卻不會因為害怕自己可能能力不足而放棄。很多香港朋友也都是看到機會就去試。
放棄的理由有很多種,任何理由都可以成為放棄的理由。但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我覺得是最可惜最遺憾的理由,因為嘗試看看,成功了是自己的小確幸,失敗了也無所謂。
然後我還想了一下:為什麼香港學生非常積極,台灣學生有點小小消極?這與環境攸關重大。香港競爭激烈,台灣說真的,比香港舒服很多,不會有接近病態的競爭。
香港學生開口閉口除了讓人超不爽的中英交雜(我今天on stage做了一個presentation、我這個project的due的明天……有本事全英文啊==),就是談未來發展。話題總是繞著實習、offer、pay、外派機會轉圈圈。去聽個徵才說明會也全副武裝地穿正式套裝。
其實香港這樣讓人滿不舒服的,不是說厭惡,而是每個人都高度踴躍追求目標時、把所有事情都量化時,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每個人都是機器,循環往復,每個人的目標都差不多——外商、global pay、最好最後能移民國外。總體來說,冷練得讓人不適。
而講求溫度、小確幸的台灣其實一方面很幸運,一方面也是不幸。幸運的點在於:台灣的競爭環境真的沒有香港那麼激烈,所以你可以相對輕鬆(跟香港比)拿到一些offer,只要你好好努力的話。
像是我(大二,公館大學)有一陣子就拿了三個實習offer,一個保險業,一個金融科技新創公司,一個媒體新創。(後來我選自己比較不熟悉的保險業XD)我在香港的朋友也是大二(排名比公館大學還前面的香港中文大學),但他就很苦惱實習。我們讀的科系一樣,年紀也一樣,但所處環境的競爭程度不同,結果也大相徑庭。
不幸的是,台灣相對安逸的環境,有時候有點溫水煮青蛙。會忘記把托福成績洗高、忘記第二外語、忘記學習程式語言、忘記練習繪圖軟體、忘記很多當初上大學時,跟自己期許的目標。然後繼續在溫水裡開心地滑著,看著被水波漣漪得柔軟的倒影傻笑。
然後,要投履歷了,才震驚「奇怪!怎麼沒有值得寫在履歷上的事?」遂產生自卑感,於是放棄機會。
我覺得我們既然都在競爭相對溫和的台灣了,就要好好把握這點大優勢,盡量充實自己,在機會來臨時,才能好好把握。
另外,其實有時候自己能力是可以跟handle那個實習的,只是自己沒發覺而已,勇敢去試試看,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現。像我之前壓根沒有想過我會去弄保險精算相關的事(我數學很爛,也討厭數學),沒想到去算很基本的利變型躉繳保單保費100萬cover的保額,才發現精算世界滿有趣的,永遠有新的發現。
總之,機會來了,就果敢把握。就像臉書營運長Sheryl Sandberg說的:
「如果火箭上還有一個空位,不要問,坐上去就對了!」
By 發霉的青春
3 則回應
2016-11-05 02:23 #1
重點就是要踏出那一步啊!!
0
2016-11-05 13:19 #2
真的!要有信心踏出那一步!
0
2016-11-12 01:06 #3
我覺得許多台灣的學生,都缺乏改變的勇氣
安逸於現在舒適的環境
當然因為我們環境的競爭力不如香港來的激烈
但 若在這樣的環境還願意積極地向外跨出那一步
豈不贏了大多數的台灣學子呢?
大家...我們一起加油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