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課有兩個極端,一個是「不考試,只報告」,另一個是「全考試,沒報告」。
現在來對比一下兩種課孰優孰劣:
1. 崩潰期中週
不考試的課完勝。
一堆考試中就它不考試,會對它格外迷戀。
2. 崩潰期末週
全考試的課完勝。
一堆考試已經麻痺,但如果又加一個報告,簡直慘不忍睹。所以這時會痛恨只有報告的課。
3. 喜歡掌控分數,可以精準預測學期成績的感覺
全考試的課小勝。
如果你是很會念書、很會抓考試重點的卷哥卷姐,那修全考試的課再適合不過。我認識的卷哥卷姐都對分數滿執著的,喜歡精準地預測學期成績。但是對於非學霸的人,這種課應該滿痛苦的。
4. 喜歡上臺演說、撰寫論述,有「期末報告放手一搏」想法的人
全報告的課小勝。
其實報告分數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像是我之前修企業管理,報告做了20頁拿A,別人做了9頁拿A+。還有哲學課,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寫啥時拿94,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時拿77。
5. 恨透小組報告的寄生蟲、freeriders的人
快選全考試的課。
有一次我一個人寫七人份的報告,自從那時候,我就對小組報告這件事厭惡到不行。會覺得:寧可考試,也不要跟寄生蟲共事。
6. 信奉考試=填鴨式教育之恆等式的信徒
快去報告。
說真的,其實報告才能學到比較多東西。做報告的過程中,才能知道課本的理論要如何在實務上運用。
綜合上面的論述,如果你是:喜歡掌控分數、憎恨寄生蟲、很會抓考試重點、能承受「一試定生死」的壓力的人,可以選全考試的課。若你是:喜歡分散風險,論述能力佳,想瞭解實務面如何運作,能忍受冗長又有點沒效率的討論,可以選全報告的課。
至於我個人經驗:課表上絕對不能全是考試only或報告only的課,那樣一定會爆炸。前者是被各種奇形怪狀的考題搞到焦慮,後者是被廢到哭的寄生蟲們搞到暴躁。
然後我們觀察一下課程,會發現報告based的課程在通識課與研究所佔大多數,但我覺得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等級,無論是就質或量而言。
台大有一門很有名的課,財金所開的投資銀行實務,其報告的密度與強度會讓非常多人退選。他們這堂課要寫出一份期末小組報告,絕對不是一個禮拜前開始google,「天下報告一大抄」可以解決的,他們要天天看Bloomberg,每週起碼花8小時聚在一起面對面討論。這種課的報告就是高質感、大份量的報告。
至於通識課的,滿多人都是遵守「Google是我的指導教授」,很少會認真投入。像我之前修現代中國與世界,報告就是用華麗的辭藻、煽情的敘述堆砌出五頁A4,最後A+(說真的,認真看那份報告,論點一點也不sharp,也沒有thought-provoking,不過很感人倒是)。
還有一個對於報告based課程大加分的因素:它的平均給分通常高於考試定生死的課。
不過,如果你文筆不好,不能達到"我手寫我口"的程度,或是台風不佳,上台就開始抖腳、結結巴巴,建議還是不要輕易挑戰報告based課。
其實大學全報告、全考試的課都是少見,大多都會有個比例分配,這邊用這麼極端的例子說明,是因為在極端的情況在,才能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笑)
By 發霉的青春
In Midterm Infer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