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後一集,被噎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就好像一個被硬生生折斷的結局,傷口斷面沒有任何多餘的牽扯。也因為如此,小栗旬最後在天台上那個疼不欲生的表情才會讓這個傷口流的血更多,更久吧。
正因為這樣一個結局,這讓這部本來播得順風順水,本也可以順風順水地結束,讓喜歡它的人純粹地從某些角度來對它進行評說,或者是讓不喜歡它的人對它進行徹底地藐視,然後再順風順水地蓋棺定論的一部劇,忽然就變得有話題了起來。
就像李安的那部奇妙之旅,人們因為那最後一個問題,開始對影片進行全新地,全部地思考。那如果沒有那最後的問題呢?所以,如果說沒有那小栗旬最後在天台那場痛苦掙扎呢?如果沒有這最後一集,沒有這像是反思般的最後一場的失敗,我們還會死命追著去問,什麼是真正的正義,追求正義的途徑又是否合法之類的問題嗎?
最後一集,最後一鏡,是絕對出彩的。它有意識地將正義與否的問題扔到了人們面前,並且力道非常重。它的存在更讓人們因為它而對整部劇來進行重新評判、重新思考。而不得不提的它的主演小栗旬,他在天台上的掙扎,是選擇墮落還是救贖,堅持還是放棄?他痛恨到渾身發抖但卻無能為力的挫敗,極度憤怒卻又不得不壓抑情緒的忍耐,不能狂嘯卻只能聽著犯人嘲諷的無力,從身體到眼神,小栗旬的那一場表演,是絕對精彩的。
只是什麼是真正的正義,我並不好奇。所以不管這部劇的最後一集本該怎樣上演,它都在第三集之後,成為了這一春季檔中最令我驚喜的一部劇。
首先是它對類型劇標籤式劇情的突破。
用一集來講述一個故事,解決一件殺人案,這是日本推理劇的常規。至於利用超能力,特殊技藝或者超高智商之類的元素來豐富劇情,增加人物魅力,這是製作者們覺得能出奇制勝的一種利器。
但是,這種推理劇往往會被貼上一個重複式的標籤。這一集,我利用我的能力解決了這一案件,方法類似,途徑相仿,不管中間過程怎樣,最後的要揭開謎底時,觀眾都早已被前幾集備案,接下來他會怎樣怎樣,就和前幾集演過的一樣。如果觀眾不厭煩,那麼便可以一直看下去。但如果觀眾一旦厭煩這一種周而復始的方式、途徑,那麼這部劇在開始便已經宣告失敗。
在這部《BORDER》的情節進展到小栗旬擁有了和死人對話的能力之後,這部劇便有了一個固定的框架。因為這個框架,這部劇險些被放棄。幸而幸運地看到了第二集、第三集,看到了它在固定框架之外所做出的突破,然後在這之後,這部劇便成為了春季檔最讓人期待的劇。
這些突破,不是類似地稍作轉移,而是徹頭徹底地轉變。殺人的動機,殺人的手法,殺人的目的,每一集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角度來開展這一切。並且因為每一集所關注的重點不同,被害者,害人者都有可能成為主角,也都有可能是炮灰。這種每一集所帶來的新鮮感是讓人一直期待的重要砝碼。
它會關注殺人犯,讓殺人者成為與小栗旬可以直接對話的死人。這是這部劇才可以完成的設定。因為只有小栗旬才可以和死人對話。所以編劇可以大膽地在一開始便讓殺人犯死掉,然後讓他堂而皇之地和小栗旬一較高下。
它會很殘忍。利用爆炸的連續殺人犯殺掉了幾個流浪漢,那幾個流浪漢連名字都沒有,也沒有任何背景故事。他們的出現,不過是讓殺人犯,或者說是犯罪出現的誘餌。
它也會很溫情,一個連自己怎麼死去都不知道的人可以有溫暖的家庭,可愛的女兒,美麗的妻子。原來推理劇也可以不去研究怎樣殺人和被殺,而是打著殺人的幌子來講溫情。
它可以有深度。探討社會倫理問題,試圖想讓人們去思考寬容與報復,究竟什麼才能讓人可以活得更容易一些。它也可以很挫敗,它讓小栗旬走投無路,讓人們看到,英雄 也會走投無路,對這個強硬的世界直不起腰來。
如果這不是一部推理劇,它不會有一集講述一個完全不同重點的機會。也因為它是一部類型劇,它又有了每一集做出一個突破的機會,且以此來打破傳統類型劇。
因為最後一集的強烈刺激而寫了很多預料之外的東西。單純就這個劇本身而言,它還有其他讓人欲罷不能的特點。
比如說氣氛的營造。隨著劇集的展開,作為主角的小栗旬身上的正義感也越來越突出。而作為一般強調正義的的劇集來說,主角向來會有滿身的正能量,整部劇也會有積極上上進。但是這部劇的氣氛卻截然不同。小栗旬的正義內斂而含蓄,他的正義幾乎就是被掩蓋在整部劇低沉的調子底下的熱流,肅然滾燙,但卻是極其不想為人所知的一種掩蓋。但正是這樣一種氣氛,沒有了目標明確的宣傳,只通過角色本身的行動力來表達詮釋,這種不動聲色地正義卻更為人所接受。
最後再提一點,是小栗旬。時常濕潤的眼角,是最讓人信服的英雄。將意志鎖在軀體內,是最理智的英雄。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9-05-22 22:50 #1
我也超喜歡看這一部!
有一種看到蝙蝠俠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感覺,正義跟犯罪,一線之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