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剛好看到臉書上,我們系上(國企系)的學長與同學在討論,我們究竟在國企系學到了什麼?從國企系出來的人才替代性高嗎?
畢業後,自己有想過同樣的問題,常常心中會跳出一個想法:早知道大學時我就應該拚一點去學寫程式、早知道大學時就該好好學統計...等,當下的確會覺得,自己畢業了,怎麼什麼都不太會... 可能跟系的本質有點相關,套用學長講的:難的東西都不會,會的東西又不難
總結一下再討論串中,大部分的學長姐認為,在國企系中學到最多的是什麼:
1. 思維的訓練 / 接觸廣度夠
2. 人脈
3. 商業的基礎教育(common sense)
但學了這些,對出社會有什麼好處嗎?嗯,的確很難說,那反過來問,國企系畢業的人都去哪了?
對話串中的學長姐分享,其實畢業後在金融、科技跟FMCG中,都有著學長姐的存在,而且不少已經是主管階級,再加上我自己的觀察,管理顧問業、回傳產接家業等,甚至是演藝人員,都有我們學長姐的身影。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大學的學習,在未來畢業後還是有很大的可能、很大的出路與機會,不用自我受限。
其實幾次下來,自己面試實習生的經驗,讀國企或是企管系的同學們,大部分都有幾個原因:
1. 剛好成績到了,這個系看起來又有點fancy 好玩。
2. 我不確定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企管系或是國企系,剛好都有學一點。
總而言之,比較偏,對未來迷惘&找方向中的同學。
所以招募進來後,這些企管系或國企系的同學,有相對比較高的比例出現:「這跟我想像的不一樣。」然後就突然離職了。但是,這個系的同學強的真的超強的!帶實習生的經驗中,很強的幾位,也有這個系的。
在這樣的觀察下,我自己的小結論是:
並不是代表其他學系的同學沒有在找方向、沒有迷惘,而是這個學系裡面這樣的同學比例比較多,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學系專業教育比較重,例如資工系會針對寫程式等,會計系部只是初會,而會有中會到高會、成管會等。但是對於企管系,我們學一些企管、學一些統計、學一些初會,所以當別的系,也是一種半洗腦的方式,告訴你這就是你的專業,你就會開始往這方向發展,也大致擬定了你的未來就業;但相對的,企管/國企系,若企管是一種專業,他也會出現在經理人,而非初階員工,所以,一來不是一自己其他學過的,例如行銷、財務等的方向找工作,不然就是找儲備相關的,也就是未來比一般職位更容易成為經理人的職缺。
幾次觀察下來,更了解為什麼這樣的系,最強的同學同時也有可能出現在這樣的學系,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在大學期間,我們系上同學很多人有輔系甚至是雙主修的也大有人在,這也說明了,你考上什麼系、考上大學,真的只是一開始,他不是最後的結果,你還是有選修、輔系雙主修的機會,而當選定了,這些同學有時候也會修得比原本系所的人認真,表現更好。
我認為,不管是什麼學系,重點是,在學期間要學會:
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清楚自己的特點與優勢
這為什麼一旦在摸索中,找到明確方向後(戰略明確),接下來選用怎樣的戰術(培養特定的專業),都能事半功倍!更何況,現在自學風氣盛,要學會特定技能都不是太難的。
所以不要再覺得企管系與國企系的同學都在玩,所以參加一堆商業競賽、一堆社團活動、或是創業比賽等,這些正是我們在求生存,在找尋自己優勢的方式。
我自己學得最多的是,李吉仁老師的國企經(國際企業經營策略)還有程淑芬老師的投資銀行實務(很可惜沒上到當時很多人搶著上的湯明哲老師的課... Orz ),這兩門課其實都算是大課、集大成的課;你可以用「常識」嘴砲一下,還是有機會講得很厲害,但是要講得扎實,還是需要一定的財務、會計、行銷等接觸,投銀也是一樣的概念,你可以用數字方式預估短期的,更可以透過總體經濟來預估長期市場,這時候,你要會建財務模型,而這樣的財務背後,需要會計的概念,市場分析則若有一些模型framework 來釐清現況會更有效率。
這樣的訓練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邏輯」的訓練,其實每一個專案,都是一個歷史問題,而透過教授的引領式討論,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如何分析現況進一步假設若是自己,會下怎麼樣的決定,比對一些歷史數據,反觀一些結果的利弊。
但是這樣的能力絕對不是國企系或是企管系才會有的,他背後最重要的還是:邏輯,這為什麼很多理工科系來修這些課,再加上他們自己自修的商業知識,很容易出現比本科系更快上手。
可是,這前提是你當上經理人,或是進入管顧業或是成為儲備主管,或是創業,或回家接家業才會深覺到實用。
在大學時,正因為有校友與系友的協助,所以常常有來自各地(真的是各個國家)各個產業的相關正職或是實習招募一手消息,還有很多系友與校友的一些交流分享,讓還在就讀的學弟妹,提早社會化不少,也是在大學中,相對提早知道「履歷」、「人脈」的重要的系,也就是提早社會化(利益導向 ?)的系。
這樣一說,其實國企系跟國外的MBA 概念一樣,交朋友是整個學程中很重要的一環,我想這也為什麼國企、企管等系,系內活動就超多,或許是歷史演變而成,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彼此認識彼此,在玩樂中建立友誼,也就是未來的人脈吧。
我也很喜歡國企系,若是要以學系更有效率、更培養出社會的實戰力為教育導向的話,我自己的想法是:
1. 不需要這麼多教授的課,排更多業界分享與交流的課程,讓人脈更廣、流動性更高。
2. 把case study 專案討論的課,從大一就當必修,然後把其他基本課程當選修,降低必修課學分,提高選修課的學分,或是一些課都當成助教課來上。
例如:從大一開始上產業分析、專案討論的課,一開始就要有體會,會計重點不是T字帳,而是幫你未來了解財務報表;先上行銷研究,然後把行銷或是國際行銷等課當助教課輔助,或是再輔以統計課,讓統計課更活潑更符合自己未來的應用。
除了以上屬於原有的國企必修,畢竟若一味這樣走,就像是MBA ,比較不像是大學教育,所以我建議,降低必修增加選修的學分,讓大學再多一點通識教育,這些通識教育反而是未來出社會後,來到商場上很好用的武器,像是討論文學、討論歷史、討論政治、外文能力的應用等!
3. 把創業等經驗當作學分,因為國企系好多要學的,其實都是很實務,需要實際應用才懂得,既然無法一開始就管理大企業,那就先從小新創開始,不用等到畢業後創業才會有感覺:早知道多學點什麼,而是讓你邊創業就有機會補齊你該學的!(但這樣也愈想得到,很多人應該只是為了創而創,不是太拼命,效果會降低... 這部分若真的要執行,還真的該仔細想想配套措施了~~ )
以上單純我自己的看法,是我自己經驗的感想,尚未嚴謹驗證,所以大家就不要太認真了 😁
© blink.com.tw
7 則回應
2016-11-26 12:22 #1
推好文
1
2016-11-26 18:42 #2
想問,每一間學校的國企都一樣嗎?
1
2016-11-26 21:52 #3
To AARON : 謝謝 😊
To #2 : 我認為大部分商管學院都還蠻符合的~因為上的課的宗旨方向大同小異 :) 只是上課方式還有實際課名不同~
0
2016-11-28 13:28 #4
想問樓主,一定要念MBA嗎?每次看到學長姐念MBA回來分享的內容,不如在外實習兩個月的朋友..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1
2016-11-28 13:55 #5
我也结交不少台大的同学,蛮多国企系毕业会创业的,想问小组是否有觉得在学期间学这么多会影响毕业后创业的心
1
2016-11-28 19:47 #6
to 智智:我自己沒有唸過MBA ,所以老實說我講出來或許有點偏頗,但我自己的觀察與想法是,讀MBA 的意義是:
- 非商管的同學轉跑道很好的方式,若是非商管但後來在商管類型公司工作的同學,也是一很好重新補足相關知識的機會
- 本來就是商管的同學,想要有更廣闊、更全球的人脈,也很建議參與,或是單純,想要再洗個學歷,畢竟讀MBA 不單純看你的成績,而是看你的特別經驗,所以若原本在台灣因為讀書比較吃虧的同學,也是個機會有更好看的學歷。
to 悍客罗 :我覺得有一定關係。我自己觀察,因為很積極參與課外的活動,所以才有這麼多這科系出來的同學有創業的想法。例如,參與了商業競賽,或是最直接的創業競賽,可能從中就會發現一個想法想完成,所以就開始招兵買馬,組團隊,開始做!
然後因為自己學的廣,很多case study 的機會,所以讓國企系/企管系的同學會比別人更有一股衝勁與勇氣,畢竟,我在課堂上都解過上億元的公司case,創業,應該不難吧?
2
2019-04-21 13:56 #7
我身旁剛好有兩位國企系畢業就業的朋友。
我來聊聊我的感覺好了,我相中她們不是科系問題,是多益成績都超過750以上。
一位朋友是學姊帶去香港澳門接案工作多年,想回台安定下來。我覺得特質是:人際互動、溝通協調能力很好,適合單兵作戰,也適合帶一個小組執行專案。
一位朋友是國企系畢業後唸人資所的同學。溝通協調能力很好,積極主動能力很好,問卷調查的質化、量化分析也很強。因此,我想運用來了解新進人員的安適性如何、老員工對工作上哪個面向需要改善,可以分析出來。
其實哪個系所好,我覺得不是重點,因為我們多數人是迫於成績到那裡了,就唸哪裡。挑出自己喜愛的科目與自己興趣結合,讓它成為自己優勢比較重要。
當然,我也碰過很強的同學,履歷呈現兩年心理系,兩年企管系,四年平安畢業。光這點,我就深深佩服她的勇氣與能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