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清真寺,體驗信仰空間奧妙;踏出舒適圈,發現彼此殊途同歸】
每個週五,是伊斯蘭教的「主麻日」;週五中午若有空檔,不妨到鄰近的清真寺看看,體驗多元文化的儀式、空間、人文樣貌吧!
體驗空間挑戰:去一個過去因為性別、身體、階級等因素,而不太敢去的空間/活動。
心得包括三個部分:
1. 對於該空間本來的想像(可能來自於媒體、親友經驗等,或個人的猜想推測)
2. 實際進入空間後的經驗過程(你的觀察、與其他人的互動…)
3. 後續的反省與討論
從小,我的家族信仰以遵循台灣民俗為主,未皈依特定宗教;因緣際會下,偶爾接觸道教、佛教、藏傳佛教、基督教等空間,並體驗過信仰相關儀式--例如坪林打工換宿時,為體驗當地文化而參與保平宮元宵遶境;在印度拉達克當志工時,參與達賴喇嘛的年度法會;在英國交換時,跟朋友參與教堂禮拜及復活節晚會等--然而對於伊斯蘭教的活動,一直沒機會參與。我回想生活周遭的伊斯蘭教空間,印象中台北車站、桃園機場有規劃祈禱室,中和有緬甸街,但並不清楚哪些地點有清真寺,也沒機會造訪。反倒是先前至馬來西亞家族旅遊時,有前往「粉紅清真寺」參觀,而初次踏進清真寺;九月底至印尼參訪時,與當地朋友交流,才知道他們的生活如何與伊斯蘭教環環相扣(甚至品牌行銷策略都必須緊扣信仰習俗)。回到家鄉的我十分好奇,台灣的清真寺與穆斯林的習俗,會與有何異同?
上網查詢資料後,發現原來在大安區就座落著「台北清真寺」;每週五的「主麻日」有禮拜儀式,還緊接著伊斯蘭特色市集活動!雖想要參與活動,但對於我能否進入穆斯林的信仰空間,我仍充滿疑問,例如:非穆斯林可以參加週五主麻日的禮拜嗎?女生可以進去禮拜嗎?要自己準備戴頭巾嗎?幸運地,我發現台大「伊斯蘭和平社」,透過臉書訊息連繫得到解答與歡迎:雖然不建議進入禮拜區,但只要穿著整齊服裝,非穆斯林也可以參與主麻聚禮;更邀請我逛逛一旁的伊斯蘭小市集!
臨行之前,我根據以往對伊斯蘭教的瞭解,想像清真寺的空間──依性別區分為兩邊,男女各在一側,無法看到彼此。設計風格與裝飾方面,因為禁止偶像崇拜,不會有任何人或動物等的臉龐,而是充滿細緻的幾何圖形花紋。進行主麻禮拜時朗誦阿拉伯文,一起朝向聖地麥加的方向朝拜;宗教活動的整體氣氛,是莊嚴肅穆的吧!
十二月十四日,微冷的周五正午,我步行抵達青銅色圓頂的台北清真寺。正午時分,初次踏進清真寺的門口,聚禮儀式尚未開始,我探索著空間的設計。從禮拜大殿到一旁辦公室等,種種設施及物件,反映伊斯蘭教的禮俗:鞋櫃上的一排時鐘,顯示著一天當中五次禮拜及主麻的時刻;左側廁所也設有淋浴間及讓人坐著洗、手腳之處,讓人在禮拜前進行「小淨」。禮拜區的空間配置,則與性別多個面向息息相關:男女之間的區隔、出席聚禮的性別比例,或許也隱含著性別角色--男性禮拜區在一樓的大殿,戴著小圓帽的男士們,一一脫鞋後跪坐在花紋裝飾的地毯上;花了點功夫才找到女性的禮拜殿入口,沿著階梯走上二樓如看台般的區域,大小也不到大殿的一半。人們各自跪坐在大殿中,或冥想祈禱,或閱讀可蘭經,在安靜平和的氣氛中,建立生命與信仰的緊密地連結。
居住在台北的穆斯林,究竟有哪些人呢?偷偷觀察著身旁形形色色的人們,我終於得以親眼見證,一窺台灣的伊斯蘭信徒組成樣貌。參與主麻聚禮者,以外籍面孔的男士居多,整體大致包含四類:最大比例的是東南亞面孔、膚色黝黑,隻身前來的青壯年男性,推測是來自印尼等地的移工;更有不少中年夫婦,有些帶著(現場極少見的)孩童,講著大陸口音的中文,推想原為中國西北、西南方的居民,跟隨國民政府遷移來台落地生根(呼應著公告欄張貼的,來自陝西省的禹家系回族的「尋親啟事」);出乎我意料地,也有部分膚色較白,五官深邃,穿著西裝的壯年男性,及少數頭巾包裹僅見雙眼的女性,或許是從土耳其或西亞國家移民至台灣;甚至,還有一群膚色黝黑,應來自非洲北部伊斯蘭信仰區的青壯年男士們。因應信徒的國籍背景,布告欄上「年度麥加朝拜團」等各項告示,除中文外也皆附有英文翻譯。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原來台北的居民組成,竟是如此多元而國際化!
緊鄰大殿右側的是中華民國伊斯蘭教協會的辦公室,再往右則是一個教室大小的室內空間。我好奇探頭往內望,看見鋪著深色花紋桌巾的長桌環成一圈,上頭放著一堆堆物品--原來傳說中的「伊斯蘭小市集」就藏身在此,提供穆斯林及鄰近社區居民各式清真餐點:如雞肉水餃、印尼炸雞薑黃飯、燉牛肉套餐,泡麵、油炸點心等乾貨,冷藏清真肉品,另也有攤位販售小圓帽等紡織物。我跟其中一位包著花頭巾,說話帶點大陸口音的婦人,點了一份香料燉雞紫米飯套餐;探問之下,得知她的家庭來自緬甸,「繞了一大圈」輾轉來到台灣已經35年。我坐在角落圓桌椅的用餐區,看見她與熟客問候近況,或關心鄰居攤位的小姐姐是否找到好歸宿,甚至拿起手機秀出男孩照片,問她是否認識……。共同的信仰,每週的儀式活動,讓台北的穆斯林社群得以齊聚一堂,無論來自何方,都能在此找到相知相惜的夥伴,如親人一般彼此支持;看著這一幕,旁觀的我也為他們感到欣喜溫暖。
十二點半左右,透過音響聽見一位男士(猜測是以阿拉伯文)誦經的聲音,以及充滿伊斯蘭色彩的神祕莊嚴旋律,宣告聚禮典禮的開始。市集所在的房間中央鋪上了一片片長型地毯,搖身一變成了禮拜殿的延伸,不一會兒就坐滿了(男性)穆斯林。音響傳來的沉穩聲音轉為華語,由歌詠轉為論述,聚焦討論古蘭經文某一段落穆聖(穆罕默德)的生平故事,勉勵信徒們「光大節略小過」,發揮海量包容的精神。有趣的是,講解時援引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反映信徒中華文化的背景;也提及在古蘭經中有兩篇章紀載耶穌生平,說明伊斯蘭教對基督教應有一定的認識,隱約反映著當前伊斯蘭與基督教力量之間的微妙關係。
對我而言,將近半小時的華語解經,讓我跨越以往媒體的詮釋,以更直接的方式認識伊斯蘭教義;然而,身旁的穆斯林們以外籍人士為主,(除了來自中國的移民外)能完全聽得懂的人,大概屈指可數?或許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環節在後頭--一點十分左右,在男士歌唱般的誦經聲引導之下,現場所有穆斯林跪坐地毯,一起朝著麥加方向虔誠地禮拜,為聚禮儀式劃下句點。大夥紛紛起身,找到熟識的夥伴,彼此問候寒暄;人們也在市集各桌排成長長的隊伍,或者前往緊鄰清真寺的沙威瑪店、印尼、巴基斯坦等特色餐廳,一起享用清真午膳,延續彼此的交流與情感連繫。
我向來相信,每個城市都如萬花筒般,有著數不清的面貌,等待人們發掘;感謝這次體驗空間的作業機緣,讓我踏出舒適圈,看見台北不一樣的一面。經常,我們只是少了一個理由,缺了一點勇氣;只要踏出舒適圈,大千世界的種種驚喜,等著我們去發現!好似聚禮之後,我好奇地在入口處取了(可可粉QQ球與小西餅外)一位婦人分送的椰漿什錦手工甜點--以乳白色椰奶凍為底,混合大小透明椰果甚至雞絲麵,清涼順口而甜蜜,散發一種難以描述的,東南亞料理常帶有的香氣(或許是荳蔻吧?)--鼓起勇氣「嚐」試,雖然口感非我所愛,但唯有親自體驗,才能理解什麼是他們熟悉的家鄉味。或許彼此在生活習慣或喜好上截然不同,然而更根本的(互助、行善、共好等)精神,無論民族或宗教,都是殊途同歸的!
這次的台北清真寺與主麻日體驗,讓伊斯蘭教於我而言,不再只是第二手資訊的聽說與猜想,而是親身的觀察及參與。清真寺的空間本身,與我先前的想像相距不遠;反而是其中人們的多元面貌,及他們形成的緊密社群,是我所未料到的。
以往我生活所處的校園、社區、親友之中,穆斯林是人群中常被遺忘的少數;踏進清真寺,反而自己身為漢族黃膚色面孔,未披頭巾的年輕女子,成了特別與眾不同的少數外來者。雖然沒有任何人對我的走訪反應意見,但因為自己與身旁人們太不一樣,而覺得格格不入。所幸有位婦人看見不知所措的我,主動移動桌椅招呼我坐下;後來也看見另外兩位亦非穆斯林(未戴頭巾)的女士,帶著年幼的孩子來市集採買,才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也是被允許出現在這空間的。
回想之前接觸基督教或佛教的經驗,不少團體積極對外宣傳,辦理各式活動吸引新信徒,對我這樣的來賓往往(有時甚至是過度地)關切與歡迎;反觀伊斯蘭教在台灣,似乎較少對外宣揚,而更聚焦在維繫現有的穆斯林社群。加上近年來,因為部分極端團體的行為,在媒體的渲染下,讓大眾對伊斯蘭教有不少誤解。如何讓更多普羅大眾,有和我一樣類似的機會與伊斯蘭文化面對面,在真實互動中,破除偏見迷思,認識台灣的穆斯林,理解其文化與信仰,近而更加包容接納?
清真寺外人行道的佈告欄,貼著一張張年終週末「伊斯蘭美食展」的海報--期待未來,愈來愈多民間與公部門的攜手合作,創造更多機會,歡迎每個人以(品嚐美食等)有趣的方式,接觸伊斯蘭文化,認識同在社區中的穆斯林,藉由更多互動交流,進而對其禮俗信仰更尊重包容。讓多元族群之間互相理解,期盼有朝一日共同打造更好的公共空間,讓彼此在這城市的生活,都更加美好。
與你分享我的清真寺空間體驗故事,也邀請一起認識伊斯蘭文化,探索多元族群的人文奧秘!
多元文化近期相關活動分享:
One-Forty【 轉機:台灣 】年度攝影展
「台灣,不只是 70 萬人旅途中的轉機點,更是他們實踐夢想的人生轉機。」
每一年,有超過 30,000 個移工離開家鄉,從東南亞來到台灣,一待就是五到八年。他們以看護、廠工、漁工的身份,參與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你知道對這些東南亞移工來說,台灣是什麼樣的地方?是孤單、辛苦,還是溫暖、啟發?當我們撕下「外勞」的標籤,看見這群人背後的生命故事,又會如何突破我們的想像?
【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是 One-Forty 成立四年來規模最大的展覽,透過 300 張攝影作品、30 位移工的人生故事、3 件裝置藝術、讓你深刻了解 70 萬移工的跨國旅程。更從香港邀請知名移工街頭攝影師 Joan Pabona、菲律賓移工藝術家 Mark Lester Reyes、台灣藝術家羅懿君,共同參與展覽的創作歷程。
我們籌備了大半年,只希望給你一場不一樣的展覽。
今年十月底,邀請你和我們一起,推動轉機!
【展覽資訊】
日期:10/24 (四) - 10/30 (三)
時間:10:00-18:00(週五至週日延長至 20:0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費用:免費入場
馬上去展覽官網:https://qsear.ch/50de3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65812534307085/
延伸閱讀: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9-10-11 23:41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