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我第一堂攝影課,老師說要走藝術這條道路第一步,就是認識自我。
他說:「我拍一張攝影作品,無論別人評價如何,我都不會改變對自己這張作品的看法,因為我有自己一套價值觀。」他說要認識自己核心價值,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東西才會有個人特色。
老師舉一個例子,攝影界有兩名非常著名的大師:安瑟・亞當斯與布列松。這兩人對攝影的看法與理論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這兩位確實是相當卓越的攝影家。當他看這兩者作品時,開始思考所謂的美是什麼?假如認為亞當斯的作品比較美的話,難道布列松的作品就不好了嗎?為此他苦惱許久,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本來美就不是絕對的,你認為它是美的,那就是美。唯有認識自己,了解自身核心價值,作品中才能看見自己,才能為心所欲,才不會被外在的事物動搖。
「別人覺得壞,那是他的事,有些對我作品讚美有加的,於我而言也許是過譽了。」這句話不斷盤旋在我腦海中,導致後續完全無法集中,老師說了什麼,我大概只抓住一半的重點。
「當你越了解自己,許多原則就會消失。」老師觀察人相當敏銳,他說我原則很多,這些原則將自己圍在一個安全的圈子裡,使我一直無法前進。
「你的原則到底是從哪來的?」當下啞口無言。要說是我的價值觀,卻也不是,因為這些堅持好似沒有源頭。仔細思考一番,赫然發覺這些原則好像來自我所接觸的社會。當我想做什麼事,總會想像別人對此事的看法,對我的看法,他們會不會覺得這樣很糟糕?是不是覺得我的作品一點都不好?是不是認為我的理想一點都不現實?與我十分要好的大學心理教授也如此分析:「你是個矛盾的人,你有股野心想往前衝,但又在腳上繫上一條繩子,讓自己不斷在原地摔倒。」真真如此,我好似拿現實社會的價值體系加諸於自身,不斷與自我相互拉扯,於是做任何事都是那樣裹足不前。
我猶豫許久,畢竟我不是個會分享心裡世界的人。於我而言,要挖掘內心,剖開給外人看是件痛苦的事。
在製作一部作品,寫一篇文章,當下是享受的。但過不久,便陷入恐慌。擔心別人是不是覺得這作品不好;朋友的讚美是不是假的,其實認為文章寫得就是中學生水平。不自覺與別人比較,最後乾脆選擇逃避,不要做,不要發表,一切都沒事。
分享的時候,我差點哽咽出聲,最後努力轉移話題,才將眼淚壓抑下來。明明不是什麼傷心的事,卻莫名令我想哭的衝動。
打到這裡,我已淚流滿面。第一次直面自己的內心,透過文字與自身對話。
真是抱歉,讓你壓抑那麼久。24年了,卻好似第一天認識你。你好,我是MY,你是誰?
邁向藝術的道路,好像很困難,然而打到這裡,感覺好似前進了一點點。
2 則回應
匿名
2019-10-11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0-11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