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肇《國史補》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個叫李勉的官員救了一個囚犯
後來,李勉在河北遇到囚犯
囚犯非常高興,迎接到家裡盛情款待
囚犯夫妻商量如何報恩
覺得難以報恩,於是
妻子主張既然如此
不如殺之,囚犯同意
囚犯僕人心有不忍
告訴李勉,李勉脫險
李勉當晚住店,對客店老闆如實相告
正好被一個江湖刺客聽到
江湖刺客連夜殺囚犯夫妻,首級交給李勉
在這件事情中
囚犯夫妻是很經典的忘恩負義形象
最後死於非命
但是,請注意
囚犯夫妻是在難以知恩圖報的情況下
選擇忘恩負義
知恩圖報和忘恩負義
通常被認為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
而被賦予相應的道德意義
那麼兩者是否存在共同之處呢
是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
都是受恩者要擺脫自己相對於施恩者的道德劣勢
區別在於知恩圖報是
受恩者運用與施恩者幾乎相同的方法
而忘恩負義則相反
所以,兩者可以同時出現在囚犯夫妻身上
而且轉換得如此之容易
因為人總是不想自己處於道德劣勢地位
而想要道德優勢地位,簡單地說
人總是不喜歡道德負罪感
而喜歡道德優越感
所以,擺脫道德負罪感
爭取道德優越感就順理成章
原波寫的很好
越容易得到的好處越容易忘恩負義
那些出軌、劈腿的人,通通都是一樣
就因為太容易得到伴侶的愛,對外才敢好稱自己單身
不避嫌,跟人曖昧就想著要上床
接吻就要留下紀錄,想幫對方拍照證明自己厲害
你愛他,不是應該
你幫他拍照,不是義務
你為他做任何事,從來就不是應該
而他呢?不愛就算了,還以這種方式回報你
人,不要太相信別人
學會保護自己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9-10-25 02:27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