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中有個課程產品叫做「觀念英文」,它是一系列聽、說、讀、寫的課程,特別給一般在職人士上的英文課,主打透過加強觀念紮根學習。
新進的實習生同事 S 一聽到這名稱便感到很困惑:「觀念英文?對一個新客戶來說這個名稱會不會太難懂了一點?為什麼不要叫做『公開英文課』就好了?」
主管聽了他的疑問直接回答,經過層層的比較與考量,我們決定選用「觀念英文」這個名稱。
接著主管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我們要選一個好的產品名稱,你們會基於哪些面向的考量去決定這個名稱呢?
大家開始腦力激盪,想法從四面八方來,如:容易記住、必須要有獨特性、引發別人的好奇、具傳播性及延展性等......
到這裡實習生們陷入了幾個疑問:
接著主管畫了一個這樣的表格,統整大家的回答(因為有太多所以只放其中幾個):
然後我們也一一確認每個面向是不是都不重複,例如:具獨特性和引發人好奇可能是重複的面向,因為會引發人好奇代表獨特。經過刪減重複的面向後,最後的表格變成這樣:
最後這兩個名稱,我們只從四個大家認為最重要,並且包含所有「好名稱」的考量面向去做決定,比起一開始超多又重複的面向,這樣清晰明瞭多了!
其實這個方法正是麥肯錫的第一個女顧問芭芭拉·閔托 (Barbara Minto) 所提出的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專門用以針對問題本質,解構複雜的問題。
MECE 最重要的兩個原則是:
針對問題所考量的面向須彼此獨立不重複,就像上述例子中,「具獨特性」和「引發人好奇」彼此重疊,必須審視並加以刪減,如此才不會想來想去,結果想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列出的考量面向須完全涵蓋問題本身,也就是我們針對「選出最好名稱」這個問題,最後的「候選面向」涵蓋所有考量。
往後大家在解決問題時不妨也試試這個方法,有條理又有效:)
-
我是 Hazel,謝謝你看到這邊 :D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給我一點回饋或一起討論!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19-10-31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