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一門課程的校友分享會 (是的,94如此奇葩,連課程都辦得起7屆聯合的校友分享日) 那是個聚集著珍奇異獸學長姐們的場合,而我也意外的在短短的下午被學長姊們的字字句句揚起內心波瀾,所以想提筆紀錄分享我有感的演講內容。
* 閃亮亮的 Audrey (感謝SCAP團隊圖片支援)
還記得去年的這時候也聽過 Audrey 的故事分享,除了很喜歡聽她分享著P&G的種種工作經歷外,我想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到巴西一年投入影響力投資的生命經歷。今年再次坐在台下,我尤其被其中的三句話所觸動:
【身為台灣出生成長、享受很多資源的人,我覺得我必須做些什麼】
從發現身旁朋友一一赴海外發展的現象,Audrey開始反思到底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連結為何,覺得好似有個使命感需要回饋給這個美麗的地方。也正是這個想發揮社會影響力的契機,讓她興起到巴西投入影響力投資的想法,拉扯了許多現實考量和恐懼害怕後,Audrey便這樣出走到巴西探險去。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大概也是在大學階段開始更多的自我探索後,發現自己真的受了很多的幸運的眷顧、得了好多這片土地的滋養,也正是這樣的感觸,才燃起一點對散播社會影響力的淺淺想望。
【你也許沒有自己期望的偉大及無私,但仍能一點一滴從手邊開始做點什麼】
一年後,Audrey暫緩在巴西的任務,回到台灣P&G,因為她發現自己還是好想念以前的生活,很喜歡以前做的所有事。雖然暫緩在巴西的種種,但她將內心發芽的種子帶回台灣、帶回企業,一步步的內部創業,Audrey 將NGO和社會企業的議題,帶進P&G的Pro Bono School。
曾聽身旁好友說,如果每個人都有個方程式,那你在意的種種也許是那個 x y z,而前面的係數權重則是你當下對該事物在意的程度。
這讓我想起自己幾年前為了要簽一篇客家語錄的授權書,從學校山下勞碌奔波到學校山上 (內心充滿無奈的os)沒想到一打開辦公室的門,看見的淨是大一時一起上客語課的學姊們。她們甚至有些並非客家人,卻願意投入客家議題,付出心力。
離開辦公室站在站牌前面的我,先是覺得慶幸,再覺得悵然,而後甚至有點自責。心想,我口口聲聲說愛自己的客家文化,那怎麼不親身投入呢?我的方程式,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權重?
一點一滴的在心中埋下對客家議題的種子,也許現階段的我無法全心投入這個領域,卻能從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開始。而後在數堂傳院課中提起母語文化的議題,我發現自己更能留心客家對我的意義。今年年初,我也因為意外看上一個客語的提案競賽,透過那個機會設計了一套企劃,最後得到第三名,成為競賽中少數的年輕參與者。
【去遠方生活一陣子吧,越是遠離家鄉越是清楚理解自己的根與土壤】
這是Audrey在演講最後送給大家的一句話,恰巧2019秋季號的換日線也做了類似的專題:回家 為台灣做的一件事。平常不買雜誌的我,不知道為何被這句話觸動,竟也決定帶一本回家。或許是回顧自己過去海外參訪、實習或旅遊的經歷,的確覺得出走是一面鏡子,更能看到自己腳下土地的好與壞。
在美國想念著台灣的中式小吃 ; 在以色列想念著台灣的天氣 ; 在荷蘭比利時想念著台灣一碗熱騰騰的湯 ; 在上海想念著台灣的言論自由 ; 在新加坡想念著台灣的物價 ; 在印尼想念著台灣的多彩多姿…
除了出走,在台灣接待外國人也常有類似的感觸。記得之前世大運接待立陶宛的女籃隊,即便過著沒薪水、自願加班、路途遙遠的旅程,但那卻是個好富足的幾個禮拜。最大部分就是因為藉著他們的眼光看台灣,我才看到許多我從沒留心過的美好。舉凡他們:興奮著跟我說台北動物園像個 jungle ; 驚訝市中心竟然有象山這座山 ; 驚嘆幾十層樓的高樓大廈隨處可見…… 於是最後打破東歐的冰冷距離感,和我牽著手摟著肩歡笑在街頭。
所以說,可能身為台灣出生成長、享受很多資源的我們,有更大的責任必須做些什麼。
在尋覓自己想達成的社會影響力的過程,也許沒有自己期望的偉大及無私,甚至偶爾有點悵然失落,但如果一點一滴從手邊開始做點什麼,至少是個開始。
如果找不到前進的方向,那就去遠方生活一陣子吧!越是遠離家鄉越是清楚理解自己的根與土壤,唯有這樣的理解自己,才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回饋土地。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3 則回應
匿名
2019-12-17 23:32 #1
鼓勵了作者
1
匿名
2019-12-20 16:30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19-12-29 02:50 #3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