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閱讀時間5-8分鐘,若於過碎片時間可以先收藏起來!)
政治就是對社會的管理,而管理就攸關資源的分配、決策,進而就會需要交換、商議、發佈等溝通行為,這些就屬於傳播的範疇,而政治與傳播兩領域在資訊發達後,相互影響程度越發重要。
近年來大家可以發覺政治走向,從以前的人際傳播(人與人口耳相傳),或實體場合(公聽會、造勢場合等),演變到現在政治的網紅化或娛樂化,大量利用網路快速發酵聲量與資訊。
所以在這邊想要利用總統大選時期,向大家分享有關政治傳播的知識內容。
Step1: 攻佔注意力,說你想聽的,做你想看的。
人們多數都帶著先入為主的去接收資訊,只關心與自己意見相符或者與自己高度關聯性的資訊,甚至不自覺扭曲內容以符合自己想像,心理學中我們稱「基模(schema)」,這就是為什麼韓國瑜可以利用庶民這個身份認同,打出這麼強烈的迴響。(韓國瑜好在哪?韓粉:韓國瑜就是好!你們年輕人都不懂,他苦民所苦)
同時因為注意力稀缺,鮮少有人會想聽你一個個仔細報告政見,多數人需要的是不用動腦的速食,這階段政客不需呼喊他自己的政策,由於菁英代議民主堆高大家過分的期待和美好想像,只要高聲喊出民怨,刺破夢境,想辦法觸及選民痛點,就能製造共鳴感與信任。
Step2: 重新塑造你「對外」觀點
當成功營造出群體共鳴後,選民就會產生一種群體的向心力,有群體認同的同溫層,凡是與自己意見相歧的就是「外」,這時不管政客說什麼,選民都會照單全收。
同時營造組隊打怪的情境,不斷的妖魔、醜化對手或執政者,輸入極端的思想來重新塑造你對外的觀點和認知,這樣提供訊息方式,為議題設定中的「框架」,他主導你對什麼東西的關注或這模糊,以及如何思考。
Step3: 利用「陰謀論」與「第三人效果」切斷你對外界的信任
為求鞏固這個群體,利用上述累積起來的信任,面對不同意見時,向群體內散播一切都是大魔王對手所做出的陰謀,不需要多做解釋,或是滾雪球,只需要簡單的製造群體對外的不信任感即可。
第三人效果:絕大多數人會傾向低估大眾媒介對自己的影響,高估大眾媒介對他人的影響。(自己比較厲害的意思)
這來自自尊與自我膨脹,所以年紀大者特別嚴重,同時對於面對不熟悉媒介(網路)的資訊,也會認為這對他人影響較自己還大,此外,台灣發展快速,世代落差大,第三人效果在對社會距離大的群體時,也會更加嚴重。
例如:年紀大韓粉呼應著韓國瑜說的抹黑,都是網軍的操作,認為年輕人都受除了中天新聞之外的報導給誤導混淆,因為還什麼都不懂就被耍得團團轉。
Step4: 喚起行動(Call to action)
這時再次操弄群體內情緒,為群體設立一個目標,有了目標,更加凝結。
政治傳播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沈默螺旋理論」:人們擁有準統計官能(主觀判斷環境中意見分佈狀況的能力),並且害怕自己被孤立或排擠,當發現自己意見與環境中的多數或強勢意見相符合時,則較願意發佈自己的意見,反之則低,最終社會中強勢意見越來越強,弱勢意見越來越弱,甚至比原先還弱勢。
或是媒介的「關節作用」(使得某些議題被重視、被討論),而群眾若在媒介報導中發現與自己意見相符,就會樂意公開自己想法(像是有人可以證明、支持自己一般)。
例如:可以發現中天新聞的網路都是支持韓國瑜的留言,或是在綠軍、惡搞韓國瑜的影片中看多多為支持蔡英文和批評韓國瑜的言論。
但有時候社會中的強勢意見,並非真的是實際情形中的多數意見,反而是因為人們通常以為大眾媒體上呈現的意見就代表了多數人的想法,造成其實媒體才是控制了強勢意見的走向。
所以其實不管是網路聲量還是民調和造勢,都對於群眾發聲支持有一定的影響,然而,同樣是受多數的影響,「樂隊花車效果」,又稱從眾效應(西瓜偎大邊),對沒有立場、資訊不對稱或無特定需求者影響甚大。
由於選舉就是搶佔中間選民,而中間選民有時是完全不關心時事或是不懂做出選擇,心想,不可能大家都笨吧?就會跟隨著「大眾」的意見,像是你選擇晚餐會走進有人在吃的?還是門可羅雀的?這從而使得擁有聲量的候選人更容易勝選,當然使候選人不惜成本大請走路工。
(鑑於文長)下篇:2020總統大選看政治傳播 (下):政治冷感與社會不信任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給我鼓勵,讓我在咖啡廳持續幫助你我!
© blink.com.tw
3 則回應
匿名
2020-01-12 18:21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1-12 18:24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1-16 18:47 #3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