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修了一堂與壽險業合作的課,這堂課很特別,會分組,各組派一位業界資深經理當你的mentor。
每個禮拜都是不同部門的mentor來,這個禮拜終於輪到我申請的部門——投資部門。
只能說,早上三小時的課是我這學期最認真上課的一次!完全不想滑手機,也不會想睡覺(即使這是萬惡的早九)。
固定收益部(固收部)來了一位副總與我的mentor協理。兩位都是霸氣幹練的女性,散發超強氣場。
***這篇會有一些金融專業詞彙,我會針對部分做註解***
壽險業的投資部門跟共同基金(mutual fund)或避險基金(hedge fund)不太一樣,他們的目標是:「長期穩定」的獲利。加上他們的部位(註:資金)非常龐大,兆元以上,所以選擇任何投資標的、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都要有「邏輯」地研究,不然抱部位(註:你投資的標的)會抱得睡不著。
對了,華爾街流傳一句話:你想買什麼股票,端看你想睡得好,還是吃得好。XD
副總先講了一些個股研究的方法論,這些方法論可能一般人會覺得很基本、沒什麼,但其實這才是研究報告的精髓。你的報告好不好,取決於邏輯是否縝密。
副總舉了一個實例。(我要開始說被釘得不要不要的故事了)她問:
「現在有人說,長期基金與短期基金的進出,是10年期美國公債的領先指標(註:可以提前反應美債價格走勢的指標)。請問這個邏輯對嗎?」
並且附上一張統計圖表,看起來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邏輯好像不對,但我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我支支吾吾回應副總說:
「不對,嗯…呃…我覺得…基金的portfolio(投資組合)不一定全都是美國公債…那比例可能不高…嗯…就是…不能以偏概全。」
副總追問:
「好,那我現在告訴你,基金有80%資金都放在美國10年期公債。」
我:「……」(尷尬傻笑)
副總:(霸氣微笑看我)
我:(覺得被釘在牆上)
後來副總公布了答案:基金是很多散戶買的,但美國公債是極法人的市場,法人是比較有效率的,不像散戶主導的市場,會出現很多非理性波動(有在投資的人,應該對今年二月,外資休假,但台股開盤,那時候「兵荒馬亂」的散戶盤很有印象XD)。所以「散戶」投資的長短期基金進出能不能「預先反應」「法人」把持的美債市場,是要思考的。
下課後我跟我報告的mentor協理討論報告,也是被釘得不要不要的。主要是因為做產業分析或個股研究,很吃量化技巧,也很需要邏輯。那種「我覺得」、「似乎」、「也許」之類的不確定詞彙千萬不要說出口,超幼稚的…。真的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回去挖data把模型跑出來就好,不要不懂裝懂!
報告也不要冗言贅字一堆。因為管理階層的mentor其實都很忙,也很講求效率,所以能清楚明瞭地表達,才是你的目標。
平常在大學的課堂上報告,我常常用「插科打諢」、「rhetorics(這概念有點難解釋,可以想像成華麗堆砌的俳句與詞彙)」等技巧來提升報告精彩度、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但,你會發現,同樣的招數用在業界,就會被mentor溫柔但斬釘截鐵地刪除那些冗句。
總之,被釘得不要不要的,是種常態。但被釘之後,要學會改進,不然永遠都在原地踏步,下一次又會被釘。
最後總結一下這次經驗學到的:
1. 實力不夠就多多學習,不要覺得難就逃避。
量化這一關是很多人的惡夢,但我們要克服,不要讓他魘住生活。特別是想在券商、銀行生存,又想走研究員,不會量化大概就像你應徵英文老師,但你不會現在完成式。
2. 不要不懂裝懂,有腦一點。
你到底懂不懂,業界的人一看就知道。
3. 講話清楚明瞭,不要再含混模糊。
他們沒時間聽你瞎扯,cut to the phase, now.
4. 成熟穩重,不要只會傻笑。
這是我的個人觀感啦,總覺得業界(特別是忙碌、壓力大的金融業),無法接受一個人遇到難題就傻笑,雖然可能你年輕他不會太生氣,但我自己覺得不能因為你年輕就要求比較低的衡量標準。
By 發霉的青春
In Qunatitative Infer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