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目標:13. Climate Action 氣候變遷對策
IEEP為獨立的研究機構,以學術力量支持環境永續的制度建立。
堅持的價值:中立,對道德瑕疵零容忍;獨立;透明;耐心;可信任的建議者(推薦閱讀:The Trusted Advisor)
IEEP認為,在環保相關政策制定中,應強調非政府的行為者(Non-state actors):NGO、學界、ThinkTank、私有企業、當地政府;應該要由下而上的主張訴求,才是在最終執行面上企盼(Desirable)且可行的(Possible),避免政策及指示僅具象徵意義而未落實。
主要業務執行上,以六大面向為主:
1. 以終為始:2030氣候目標;2050 SDG永續發展指標,例如以Shadow Report檢查既有報告的可行性與公信力。
2. 社會正義:致力於環境永續等目標時,各族群的基本權益都仍應顧及。
3. 集體偏好:透過調查等方式,確保永續議題的推動面向,是依據人們覺得最緊迫的優先順序。執行上,透過訊息重新包裝──將艱深的永續觀點轉化為平易近人的訊息,不問「永續發展/SDG」而是問,你最關心的議題?生活中感受到性別平等嗎?群體區隔──依據年齡層等群體差異,以不同方式進行民調。指標參照──檢視執行現況,例如參考OECD國家Well-being index指數資料等
4. 關注歐盟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推動永續時,有各國的互相依賴,才能避免兄弟鬩牆,而是互相合作。
5. 公眾宣傳:學術界通常是最受信任、最有力的訴求者,然而大眾往往覺得艱深難懂;因此需要將訊息重新轉化,對外傳遞並行銷,以達到影響力。
6. 代間公平正義(Intergenerational Equity):現在的環境政策,受影響的是下一代;然而卻不是由其自主決策,而被掌握在當權者手中;應當讓年輕未來世代的聲音,被中生代決策者所聽見、決策有所改變。(推薦閱讀:The Guardian of Future Generation)
SDG方面,IEEP將各面向指標分類,認為應以切身相關性,大略分為內部社會環境/外部生態環境;各指標間其實是環環相扣的。例如經濟弱勢者,與自然的接觸管道較少,間接較為肥胖;在經濟發展下,他們受益最少,卻得承受最多污染等衝擊。IEEP想要傳達的訊息是,SDG isn’t for rich people,貧窮者不應覺得與自己無關,反而其實窮人是最受影響的一群!又例如,假設讓全歐洲人都不吃肉(歐洲,解決外部的環境問題),卻可能衝擊巴西種植大豆穀物的農民(他國,貼近生活的社會問題)。因此,辨別疆界後,以「全面性的觀點」整合,才有機會達到環境、社會、經濟,全方位的三贏局面。
執行長Celine認為,「社會企業」將是扮演跨領域整合SDG,帶來改變的關鍵,並鼓勵我們至荷蘭參訪時,特別觀察「循環經濟」上的社會創新創業模式。循環經濟:一方面應建立永續的供應鏈,一方面也應確保人民的生活品質;此外,在企業的角色方面,應不只是讓產品可回收再利用,更應從最初設計時就應納入永續理念,延長產品壽命、耐受及永續性,且最後還可容易再生或被生態吸收。
以我自身對社會企業領域的理解,整合各面向SDG的社會創新實踐,理念簡單,實際上卻將面臨:找尋可行創新模式、盈利與公益的平衡、甚至被放大檢視而自由度受限等等重重挑戰。在台灣,社會企業仍然掙扎著找尋發展的路,期盼日後在荷蘭的參訪,可以讓我們看見更成熟的、未來的可能!
不分國界,NGO或社會企業,其實都面臨著被公眾放大檢視的壓力,例如人事成本過高等質疑。Celine認為,社會企業可以透過尋求該領域有公信力者背書支持,並且學習媒體公關應對能力;平時營運時將能更自主彈性,面臨外界質疑時,也可以更自信的應對!
循著「世代間平等」的核心推動,我們提問,年輕人如何以實際行動,與社會中生代溝通?
首先,年輕人應了解自身的力量,掌握優勢(運用最新科技、社群媒體等),跟緊趨勢(關注世界局勢議題),意識到責任(為了自己切身的未來環境與世界,自己應該採取行動)。第二,由於企業也積極想知道新生代市場的需求,因此我們可從自身開始,將永續理念化為集體訴求,使企業因而走向永續。第三,年輕人還可以教導更年輕的人,或許從教育志工等機會,從國小等初階教育,就開始讓孩子認識永續發展概念!最後,從最實際切身的行動出發,我們其實應由自己開始,向長輩解說SDG;例如以參與研習團的契機,向親友分享,當每個人都跟爸媽分享,就能漸漸讓永續發展概念發酵,擴及到整個社會與世代!
提問:在環境永續等推動上,究竟從政策面還是民間較有實質影響力?
Celine認為,正確方向的制度是必要的,但身為IEEP也理解到,單純有制度是不夠的,還是需要民間等創新角色。例如,在WTO國際會議中,IEEP及其他NGO成功影響了關於開發中國家藥物救助的決策制定,然而,真正讓改變落實,如救世主一般的,是發明成本低廉、符合需求新藥物,讓理想化為實踐的印度創業家!
提問:如果未來想投入SDG領域,現在的我們可以如何準備?
第一,觀察分析未來重要議題與資金投入趨勢:包括台灣在地的走向/世界而言,或許環境、農業、水資源議題仍最全面最重要的。第二,成為跨領域人才,例如學習"行為心理學"--如何影響他人的習慣;進而應用至,如何讓眾人的習慣改變,形成更加永續的社會場域環境。第三,破除思考框架,治理、決策、資源分配方式,都有創新契機!
甚至,在生涯選擇上,來自美國的年輕實習生Sarah也分享了她的故事。因為課程契機(環境政治)打開的眼界;因為熱誠夢想,缺乏家人支持仍致力投入;廣泛地嘗試,迂迴的道路,IEEP,是此刻夢想的航站。
而Celine趣味而深刻地,也建議我們:別做可能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創造自己的機會;在投入社會行動領域方面,理論上,在大公司後轉至社會企業很好,然而實際上,往往有小孩後,習慣的高薪穩定的生活,而將較不願冒險闖蕩,因此或許年輕時就可投入社會行動,或者與伴侶協調,一個冒險、一個穩定的工作(因此要慎選伴侶呀)。
最後,呼應著Celine的勉勵,探究為何我這個人,隨時隨地的談論與觀察,都如此「永續」?最根本的,是希望未來的世界環境是美好的;個人的力量小,但是透過實踐,可以影響身邊他人;如果更多人共同加入永續生活的行列,永續訴求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那麼企業、政府、社會,也將一起朝著好的方向改變!回歸自身,我希望如同她的勉勵,甘地所言,Be the change I wish to see in this world.
西亞風味食物Pita,蔬菜泥餅、鷹嘴豆泥,異國美味的驚喜交匯!
來到傳說中的比利時中央車站;驚喜遇見與台灣、中國主題相關的特展?!
每天都無比充實。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年 青年國際事務人才研習團 - 荷比團 Day 4
永續發展,歐盟案例,國外實踐,海外實見。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2 則回應
匿名
2020-03-28 19:14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3-31 00:44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