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的實習計畫,即將來到期中簡報,陸續跟實習生們過簡報後,似乎因為口氣比較兇,默默讓一些同學中途放棄了,不禁讓自己回憶與省視起自己的實習經驗。
記得在J.P. Morgan實習時,一開始的工作真的很雜,我就是個小助理,幫忙影印,幫忙送文件。
最初小老闆也不太確定要讓我做什麼工作好,後來我只要一閒下來,就到處串門子,問看看這邊有沒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從處理雜事開始,到負責中國招商銀行長官來台的活動,聯絡大小事項;到開始整理投資相關報告,協助撰寫重點;再後來,開始有機會接觸Bloomberg,開始查資料、看報告;最後我的老闆給了我offer,問我畢業後要不要留下來。在外商,其實很少收應屆畢業生,記得小老闆之前面試找人,都是從別的公司挖角有經驗的人。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驗,我體會到:實習學多學少,很大部分是取決於自己。
最近觀察,實習生會把實習當成「戶外教學」,總是期待著有人可以一對一教導。但我想說的是,實習的意義,是正式提早體驗真正工作的環境,而工作跟當學生第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老師,一切都要自己問、自己摸索。
從一開始的小助理,到後來拿到offer,這中間其實我做了1件事:
當時的我還是有點眼高手低、自以為是,下班後,自己寫了一系列的行銷策略,想說要來好好挑戰我的老闆。
我的老闆人也很好,他是業界有名的爬得很快的主管。他真的坐下來,跟我一點一點過,大部份其實他們都實際試過,我想過的,他們也想過。但執行面遇到的相關問題,他一一跟我分享,真的是很多實際經驗的分享,市場上的實際反應,點破了好多我們自以為的case分析與盲點。
但最後,也因為我的建議,讓一個活動起死回生,到現在還辦得如火如荼。
我不敢說我是什麼很厲害的實習生、態度多好的實習生,因為到後來,我也有點走偏了……太貪心。大四時,創了Pan Asia MUN當總召,3份實習,甚至後來CFA 比賽,把自己生活弄得一團糟……。
所以往回看,再看現在的實習生,很能理解,畢竟有能力的人,通常比較有野心,也通常比較貪心,所以會想要很多,卻每個部分都著墨不深。
以現在的角色,有時候會不小心不開心,但往回想想當初的自己,也懂得為何會有這情形。只是如果是我再來一次,我想,我會更認真做好時間管理和安排。
坐下來,靜下心,把你想做的事情列下來,開始分類:
1. 哪些事,現階段沒做,永遠就不能做了?
2. 哪些事,現在沒做,會影響你未來的下一步?你的夢想?
3. 哪些事,單純你很想做,或現在做到這,聽起來很好聽,但拉長到整個生命,有沒有這一項也不是太重要?
接下來,再把每件事需要花的時間,一一列下來,算一算,你每天24小時,扣掉交通吃飯睡覺,你是不是真的能有足夠時間來完成?甚至要抓一些時間,來應付緊急的狀況?
與其做很多事,沒有做精、沒有代表作,那倒不如專心完成一件事。因為出社會後,你會發現世界很小,你的前同事,前老闆,可以是你的推手,也可以是阻擾你的人。因為出社會後,大家知道,什麼成績之類的都只是書面資訊,最實在的是直接問之前認識的人、相處過的同事:「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之前在公司時,常被主管們問到:「你認識xxx嗎?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他有來應徵我們公司,我們不知道要不要用?你建議呢?」
實習,是提早體驗社會的一種學習,但仍然有學校的保護傘,所以還不至於體會到社會的現實。只是,請不要浪費這經驗,因為它可以成為你正式進入社會的重要基石。
現在我的角色從受雇者變成雇用者,聽到關於公司的評論,也有了不同的看法與感想。當然,公司或是上司不見得永遠是對的,而每個人都會累,也都會想吐吐苦水。不過,我觀察到,能最後脫穎而出的人與一般人之間,在抱怨的方式與內容上,有一些差異,一般的職員,會有好多好多的抱怨和不滿,但聽到最後,不禁想問,所以呢?
抱怨公司,所以呢?你又對公司有什麼貢獻?
抱怨上司,所以呢?那你又幫了你上司完成了什麼?
抱怨錢賺得少,所以呢?那你又做了什麼努力?
最後脫穎而出的人,不代表不抱怨、沒有對生活上的不滿,只是發完牢騷後,接下來談的,更多是未來的規劃、未來的目標。他們遇到不滿或是不清楚的地方,不會直接負氣離開,更不會公開抱怨,而多是會找對方溝通,釐清一些狀況與誤會。
在麥肯錫時,專案進行一段時間後,會有一個Feedback Session,老闆找每個組員們聊聊,分享在這專案上的感覺與學習,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期許。這是跟一般台灣公司很不同的做法,但我也發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因為在麥肯錫,或是願意這樣做的公司,多半把員工當作人才來栽培,所以願意投注多一點溝通機會。就像當初在花旗當MA 時,也一樣有這樣的機會,定期有HR跟我們聯絡,聊聊近況。但相對的,若你提出離職時,上司只是簡單快速的回覆與允准,就看得出對公司或對上司,你或許不是那麼重要了。
實習時,有任何不清楚,或是不及自我期待的地方,開始學會成熟的應對吧!在學校,不喜歡一堂課,可以直接退選,或直接翹課,在實習時,你當然可以用一樣的方式處理。只是,若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何不開始為進入社會準備,用更成熟的方式,來驚艷你的主管呢?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