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學校分享活動之後,意外發現同學不一定都是沒有方向,而是方向太多難以抉擇。歸咎到底,了解自我的能力、興趣與熱情,這是一輩子的人生課題。
在 2020 政大徵才月線上直播分享中,我們特別做了一場「行銷和 PM 哪一個更適合?」的主題,由三位分別來自知名電商、金融、教育科技的講者,述說他們對於選擇的故事。
禹彤 (XChang 大聚組) 的簡報,很有廣告人的風格;加上不時幽默的笑語,述說著從大學廣告科系畢業後,即在中國奧美、台灣奧美、蝦皮小編擁有實習經驗,並成為蝦皮行銷的一員。禹彤的選擇相對是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的職涯模樣後,便全身投入不斷打磨。
在簡報分享中,禹彤特別花了時間在蝦皮的工作上,讓我們一窺創意發想的過程,其中國際懶人節最印象深刻。如何從一個創意點子,延伸出視覺設計,並搭配 inapp、異業合作、KOL、直播、PR 等方式與不同 TA 接觸。
我認為一個好的創意,並不只是單純的天馬行空,從禹彤身上你會看到他對於各種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對於時事話題的掌握度,這些基礎的打磨或許是她過去在學校、實習和個人努力下得到的。
許多參與者不約而同地詢問到:「廣告行銷需要什麼特質?」、「要如何才能像蝦皮小編一樣?」等問題,禹彤不假思索回答:幽默、邏輯、反應。
幽默、邏輯、反應
這三個要素也恰恰反映出一個社群經營者的特質,對於看似平淡無奇的事件能否增添一些幽默?好的創意之間是否有所連結,並有邏輯性完成社群經營的目標?對於事件發生後的是否能快速反應?
對於有志於往創意與社群發展的同學來說,建議這三點正是你可以審視自己是否適合的要素。
這些問題雖然讓 Keavy 煩惱許多,但在接觸設計之後,竟毅然決然踏上設計道路,並選擇前往工設系所深造。
在 Keavy 的分享當中,我發現她列舉了很多一般畢業生感到茫然的考量點 (例如上述所提的興趣、專業等等),而真正能夠找到一隅安身之地的,是這份工作讓你願意自主學習 (自發產生好奇心、增加學習動機)。
讓你願意自主學習的工作,就是理想工作。
相反地,如果你無法想像自己願意為工作,自主在下班後學習的話,或許你還沒有找到終身的職涯方向。不過,難道找不到就無法開始工作嗎?
切入這個問題之前,Keavy 說明了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的日常工作:必須從用戶與商業的角度出發,規劃產品策略與藍圖,確保產品有達到商業目標與用戶需求。換句話說,一個完美無缺的產品,卻沒有解決用戶需求的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除此之外,產品經理負責排序產品需求的優先順序,並進行迭代更新,尤其在互聯網時代更是重要。
或許你並不想以產品經理作為職涯的選擇,但是 Keavy 建議你可以把自己當作產品來思考:
1. 自己有哪些能力?可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2. 目前市場需求?以及其潛力和發展性?
不總是有很完美的計畫才開發產品,而是透過不斷驗證和調整,一步一步往理想中的自己邁進。正如 Keavy 在分享結尾所說的:尋找答案的過程,遠比直接從答案裡面學到更多。
大傳科系畢業的 Anna,首先進入了廣告公關擔任 Account Manager,她認為除了對於數位行銷的理解之外,專案管理、溝通談判、議題發想是身處該產業中必備的技能。
許多大學生認為沒有行銷深厚的知識,因此對於廣告行銷望之卻步,但如果能在其他地方加分的話,也有機會受到廣告媒體業的青睞。
但是,Anna 也遇到許多步入職場上班族的大哉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於是她透過目前工作上的技能 (廣告行銷),逐步跨足到新創團隊的產品經理 (企劃能力與數據追蹤);目前則是在一知名金融業,擔任數位金融發展的行銷工作 (專案管理與策略聯盟)。
我從旁觀察包含 Anna 等許多的 XChange 成員,發現他們並非拘泥於一開始的選擇,而是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打造出 1+1 > 2 的彈性跨領域人才,比起單一領域的專才者,更能走出不一樣的升遷道路。
選擇,是這場分享的重要話題。
但選擇並不是侷限於選擇哪一家公司,或是選擇哪一個產業,聽完禹彤、Keavy、Anna 的分享後,「選擇當什麼樣的人」會是更重要的課題。
如果還沒找到也沒關係,像個產品經理一樣打磨自己,利用迭代思維不斷優化;如果沒有既定方向也沒關係,因為每一段走做的路,都不會白費,將在未來某個時候讓你更加與眾不同。
這樣的思考方式,牽動著求職面試時的準備。相信看此文章的你,心中忐忑不安的通常是公司要不要我?面試官出什麼問題?競爭者好厲害怎麼辦?但是 Anna 希望你不要忘記了:面試是一場雙方對談,你也在面試這家公司是否適合你。
建議你可以從公司發展願景、薪資福利條件等方式推敲公司目前的狀態,切記要在面試時候學著問問題。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1 23:43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11 23:49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