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政大的學生來說,行銷 (或稱數位行銷) 是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內容,但在行銷的大題目底下,應該要從哪個方向著手卻眾說紛紜,最常見的討論就是:要先培養寫文案的能力,成為一個想法源源不斷的創意人;抑或是學習數據判讀能力,作一個理性的分析研究人。
這場活動我們邀請到每天速寫新聞的媒體記者,和知名通訊軟體的數據分析師,讓他們以產業的實際現場,帶領同學們一探文案與數據的兩個極端。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少女凱倫」呢?Karen (XChang 品牌組) 除了是知名個人品牌經營者、多個雜誌專欄作家、新創媒體顧問,平常她更是一位追逐時事話題的新聞記者。
使用強弱適中的筆墨力道,Karen 可以在短短 15 分鐘內速寫出一篇最新消息,也曾蹲點深度採訪,創下單篇貼文百萬觸及的成績。她的職涯轉折,可能寫成一部小說;而對於文字的經驗,則可作為學習文案的教材。
想要培養文案力,該如何準備呢?Karen 認為:必須先對社會,有個人的洞察。
初入職場的前期,Karen 首先投入知名新聞網擔任社群小編,透過數據工具 (GA)、閱聽者回饋等,逐漸掌握人們對於新聞時事關注的理由。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寫文案不就是應該從「文字創作」開始嗎?但從 Karen 的分享,我卻認為必須先從了解閱聽者 (市場研究) 起手。
當你要寫一篇文案的時候,請讓觀點先走。從了解社會脈絡、資訊統整,到判斷資訊可用性,進而產出獨特觀點。
一篇追熱度的文章,要搶快;但一篇有內容深度的好文章,則需要觀點角度。Karen 建議不論你是大學生、研究生或已經進入職場,不斷打破同溫層做到多方學習,可以讓自己觀看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見解;同樣的食材,在你手上便可以料理成不同的佳餚。
任何的內容創作,都需要目的性
有了基礎的文案能力後,任何的內容創作都需要目的性。這篇文章是要品質?流量?還是話題?在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必須有所取捨,才能寫出差異性的好文案。
如果說行銷人必須兼顧感性和理性的話,近年來大行其道的數位行銷,便是淋漓盡致地將數據力應用在行銷裡。作為知名通訊軟體公司數據分析師 (Data Analyst) 的 David (XChange BD 組),分享從實習到求職的歷程,以及數據分析師的工作概要。
David 曾在 XChange 的 Medium 部落格中撰寫《台灣互聯網產品/數據崗面試準備分享》一文,詳細列舉出職涯選擇的觀念、實習與社團的經驗、面試技巧的準備等,幾乎涵蓋了所有大學生們想知道的眉角,非常推薦對於互聯網、數據分析工作有興趣的你仔細一讀。
其中,在分享中留意到 David 提到一件事情,讓我格外在意。他坦言自己並不喜歡寫程式,這對於資工領域畢業的他產生了許多疑惑,於是選擇就讀研究所和實習兩條路,嘗試摸索寫程式以外的其他可能。
David 並不是選擇資工碩,而是跨足到台大商研探索企業管理相關的工作機會,同時在學期間,進入新創團隊以實務找尋答案,最後選擇落腳於數據分析。
為了什麼做數據分析?也就是目的為何?
數據分析除了仰賴數學、統計和邏輯之外,David 在分享用戶體驗和行銷漏斗的時候,也不忘提醒同學們,要先知道為了什麼做數據分析?也就是目的為何?
作為與其他部門合作的數據團隊來說,必須要先掌握商業上的意義之後,分析出來的數字才能被賦予策略與作法。否則,單純的數學運算並不足以達到分析的目的。
先培養文案力還是數據力?這樣的活動題目,本身就充滿的謬誤,而透過 Karen 和 David 的交流討論,行銷從來不能只有一個創意腦或數據腦,更多的共同點在於目的究竟是什麼?
提醒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千萬別忘了每次的簡報、提案、行動,都要時常把目的放在心上,才不致於迷失方向。
職涯並不只是一份工作,有時走在曲折的道路上,會顯得徬徨無助。你可能亟欲想找到解答,或是希望前輩們給予更多建議,但要切記:人生從來不該是單選題。
既然不是單選題,新鮮人不要過於著急證明自己,而是透過累積個人品牌,以便在未來機會出現時,做好隨時把握的能力。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