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在科技產業累積引以為傲的基礎,畢業後想往此領域發展的求職者自然不在少數,而在網路時代的衝擊下,即便是硬體廠,也多有軟體、網路的影子。
這場活動刻意設計專門討論科技業相關的職缺與求職經驗,並由兩位不同職缺類型的分享者,提供科技產業的不同面貌。
第一位分享者林義欽 (大家都稱呼一七),是 XChang 大聚組的成員,目前則是任職於益欣資訊的產品經理。回首一七過去的職涯經歷,從成大畢業後曾任硬體廠商的設備、製程工程師,而後輾轉成為資訊業的專案經理。
首先,他想釐清「PM」這個稱謂背後隱含不同的意思。一般來說,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PDM) 和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PJM) 都會被簡稱為 PM,然則工作內容則大相逕庭。
專案經理,需要照顧專案的時間安排、人員協調、資源分配,因此具備能力應包含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產品經理,則是決定產品好壞,甚至是公司成敗的角色,分析市場尚待解決的問題後,規劃產品藍圖並賦予功能商業上的意義。
一七進一步建議,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可以先從專案經理做起,熟悉專案管理流程後,再往 UI/UX 設計師或是產品經理邁進,門檻比較不會太高。
Lily Su (XChang BD 組) 的求學背景與一七不同,經濟系畢業後先進入電子業服務。對於科技業抱持濃厚興趣的她,決定回到研究所並攻讀科技管理相關領域,可說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從研究所畢業後,順利加入知名外商互聯網企業,擔任 Sales、BD、Account Manager 等職位。
對於尚未進入職場的學生來說,要明確區分 Sales 和 BD 的工作並不容易。
業務 (Sales) ,通常有明確商品和業績目標,聚焦的技能在於是否能夠達成交易。
商業開發或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BD) ,則可能沒有特定商品 (比較多是策略目標),要透過不同異業合作拓展市佔率或是其他公司目標。
Lily Su 特別舉出五個在職場上累積的相關技能,對於成為一個好的 BD 是很棒的參考:
了解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的不同,以及業務、商業開發的差異後,一七和 Lily Su 分別提供面試求職和履歷撰寫的技巧,提供給正在看文章的你一些參考。
一七建議想要往產品領域發展的話,有自己的作品集是非常加分的佐證。可是作品集一定要是網站、App、程式碼、平面設計或產品嗎?這對於非理工科系的畢業生來說,是否負擔太重呢?
作品集,是非常加分的佐證。
所謂作品集不一定要有具體的產品,重點在於其中的邏輯過程,以及能否驗證你的假設有結果,包含個案競賽、社團粉專小編等也可以算是。
這部分我想多補充一點自己面試 17 直播產品經理的經驗 (此 17 非彼一七),過去會計和商研背景的我並沒有產品經驗,所以在面試時,我特別將 17 直播 App 的使用體驗流程截圖,並且做成一份功能優化建議報告,再加上擁有使用者訪談的經驗,讓我後來順利拿到產品經理的職缺。
上面這句話有點太美好,我想說的應該是:接下來你需要填補空白,向面試官證明自己的能耐。
Lily Su 表示自己大學畢業時的履歷,多半僅止於學校的考試成績,經常困擾於不知道寫什麼。當她重新回到校園就讀研究所時,便把握機會不間斷實習,多多參加商業個案競賽,或參與教授的研究計畫,這些都是讓履歷更添色彩的方法。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3 01:36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20 00:43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