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在很多人的眼中只停留於視覺上的美觀,是主觀上好看與不好看的工作;然而,UI (User Interface;使用者介面) 和 UX (User Experience;使用者體驗) 必須一直不斷詢問自己:這是用戶想要的嗎?使用者會怎麼使用呢?諸如此類的聲音在他們的腦子裡迴盪著。
我們從 Jill 和 Suan 身上看到對於使用者的諸多好奇心,還有,所有和使用者相關的事情。
在知名跨國企業 IBM 擔任 UI/UX 設計師的 Jill (XChang BD 組),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後,迅速破題說明什麼是好的 UX,她認為必須同時符合使用者需求、技術考量、商業策略的三個交集,才能找到解答。
Jill 用了番茄醬料的罐子作為解釋,過去想到罐子的時候,一定都是開口向上的方式,但是每當使用者扭開瓶蓋到倒出醬料,總是要等上許久的時間。如果能將罐子設計成開口向下的方式,那麼使用者是不是可以更快倒出醬料,繼續享用他的美味佳餚呢?
這就是一個好的產品,需要經過使用者體驗設計的方式,納入使用需求和情境,真正成為一個符合使用者需求產品的例子。
而在 IBM 裡面,Jill 也分享了訪談/易用性測試、設計思考工作坊等方法。
知道什麼是一個好的使用體驗之後,Jill 從自己的經驗分享:
什麼是一個好的面試準備?
沒錯!重點並不在語言,而是能夠理解。
「我的工作並不只是單純的翻譯,而是了解用戶怎麼使用產品」,Suan 如此形容自己的工作內容,單純的中翻英或英翻中,只是表現上的語言能力,但是沒有容納產品和用戶思維的話,是很容易露出馬腳的。
在地化經理更像是總公司的觸手,能夠理解一個市場的用戶溫度,並且快速做出調整和反應。
或許你已經發現了,在互聯網產業中許多職位,已經不容許單純做設計、行銷、產品或是業務,必須隨時保持對於用戶理解的敏感度,才能以更好的體驗解決未被滿足的需求或痛點。
活動中後段,Suan、Jill 建議大學生們可以透過以下資源,趁著在學期間累積自己的商業思維和設計作品集。
而今天的分享,不僅是一場故事的饗宴、UI/UX 的知識傳授,也可以運用找尋自己的定位。
借用 Jill 所提到的「好 UX 三要素」:使用者需求、技術考量、商業策略。我想延伸給同學們的是「自我定位三要素」。
產業需求、自我能力、商業價值
查看目前產業中的需求趨勢,自己培養的技能是否能夠適配 (不能的話,如何弭平落差?),而這個適配程度的企業願付價格是否能接受?運用以上的方法,不斷修正職涯方向,也是一個用戶體驗的流程。
2020 政大徵才月 x XChange 感謝祭
© blink.com.tw
2 則回應
匿名
2020-04-15 16:39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4-15 16:40 #2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