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近九成的抖音玩家年齡是在24歲以下,社交距離、隔離等措施,讓無法見到同儕的青少年們更加沉迷在抖音上觀看KOL、朋友拍攝的搞笑短片。
短短15秒的短片符合了青少年短暫的注意力,同時刺激的音效、色彩,以及簡易的操作方式,經常讓人在不知覺中滑上幾十分鐘,甚至數個小時。
而這幕後的推手便是中國字節跳動公司創辦人張一鳴先生,他在短短8年間,讓公司價值成長超過780億美金,註冊用戶超過8億人,其營收更是超過了Uber、Snapchat和Twitter的總和;廣告收入也僅次於阿里巴巴。
在2019年,抖音+TikTok的全球收入接近1.8億美元,在中國的市場貢獻了超過70%的營收,其次是美國,貢獻20%營收。抖音的獲利方式可以主要分成兩個,廣告的收入以及購買可以打賞影片創作者的「音浪幣」。
成長快速的社群更讓科技巨頭Facebook感到緊張,在2018年時,Facebook推出了功能十分類似的Lasso 來與TikTok競爭,並未得到使用者的青睞,沒過多久帶領Lasso的高管便黯然離職。
而抖音之所以贏來如此豐厚的成功可以列為下幾點:
內在優勢
1. 特殊的輪播功能,讓使用者一進入程式,不需要搜尋任何關鍵字,即可開始觀看影片,而隨機播放的影片,更能使使用者感到新奇,以及更大的刺激。
2. 提供免費的洗腦的歌曲(例如海草舞、學貓叫),以及音樂素材給創作者使用,並且分潤給創作者,達成雙贏的結果。
3. 許多外國社群軟體無法進入中國,使的抖音的能在較少競爭者的情況下站穩中國市場,並且以國內資金來投資在國外的業務,例如砸重金與國外KOL合作、併購當地企業等。
外在機會
1.Vine的衰亡,使得抖音能夠從中學到經驗,例如把原本6秒的影片延長至15秒~1分鐘,許多原本在Vine的影片創作者也在轉換平台的過程中,把粉絲也帶過來。
2.網紅經濟崛起,透過與網紅合作,獲得聲量,相較於較重私人層面的FB和IG,抖音更快速的抓住眾人的眼睛。
3.抖音使用者多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而此族群更樂於訂閱、分享,消費能力更不容小覷。
在IG上,人們將精心策劃、光鮮亮麗的照片發佈在自己的頁面上,塑造出自己擁有一個充實且有趣的表象。在另一方面,愛與人比較的天性,又會使我們在看到別人刻意呈現的照片後,對自己平淡的人生感到失望,這樣的現象稱為"相對剝奪感"。
舉個相對剝奪感的例子,如果今天老闆給你一萬作為年終獎金,你會很開心,但是當你發現公司上下所有同事都領五萬,就只有你領一萬,那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TikTok上,多是惡作劇、搞笑、自我嘲諷類型的影片,更容易使人們卸下心中的防衛,忽視生活中的水深火熱,以令人發笑的愚蠢影片來逃避現實。即便如此,這樣的影片也展現了人的不完美,反倒讓觀眾感到更自在。
1.兒童沉迷問題
事實上,用戶必須超過13歲才申請TikTok帳號,不過其驗證程序相當容易規避,而心智尚未成熟孩童比起成人更容易對刺激視覺的影片上癮,此外也出現了不少孩童為了模仿影片而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例。
即使TikTok禁止用戶發佈露骨、具性暗示的影片,不過我們能看到不少影片主角是表演著挑逗性舞蹈的少女,不少專家學者們擔心,這樣的內容將對孩子易塑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有部分國家限制、禁止了TikTok在國內的使用。
2.國家安全問題
為了防止美國軍人在軍營中使用TikTok時,意外泄露軍事機密(有趣的是,美軍在2019就曾使用TikTok作為徵兵工具,企圖吸引Z世代的年輕人加入,效果還很好),加上美國加上政府擔心TikTok有後門的疑慮,於是禁止公務用以及軍人在營中的手機下載TikTok。
即使字節跳動公司有80%的投資人並非中國籍,公司也一再聲明''海外用戶"的資料並不會受到中國政府監控,甚至雇用了資安、法律的專家們在洛杉磯建立資料透明中心,以洗清白。
不過他仍然無法解釋一些都市傳說,例如為什麼只要提到新疆集中營,帳號就會因為「散佈恐怖內容」散佈被封鎖,還有為什麼用廣東話進行直播,會因為「違反直播行為規範」而被禁播。
過去北京政府曾嚴厲整頓影片社群平台,同樣是字節跳動公司旗下的應用程式「內涵段子」,因為擁有大量嘲諷當局的影片,被勒令下架。
而張一鳴事後在公開信中表示「產品走錯路了」 「出現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符合的內容」,更答應北京政府「會進一步深化與權威媒體合作,提高權威媒體內容的分發,保證權威聲音有力傳播。」
即便張一鳴不斷地重申,海外用戶資料並無受監視、外洩等疑慮,但從他公開信中來看,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說清他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以及聲明的真實性。
人類對於社交的需求,需要從演化開始說起。
與其他物種比較起來,我們沒有鋒利的尖牙、堅硬的皮膚等生理優勢,相反的人類脆弱且渺小,因此我們需要倚靠合作、結締的方式來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
於是我們逐漸演化出比其他物種還大的大腦,以發展複雜的社交關係。
為了保證人類可以繼續合作下去,人類的大腦發展出了一項機制,就是當我們與他人產生社會連結時,便在腦中釋放腦內啡,讓我們在社交的過程中感到快樂,相反地,大腦會以寂寞、焦慮來懲罰那些不與社會產生連結的人,以強迫人們穩定的合作。
科技巨頭們便是看中了人類基因中對於社交的需求,不斷的開發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來滿足消費者,甚至雇用了一大群工程師以及心理學家,來找出如何使人更容易上癮的方法,從中獲取暴利。
社交媒體的出現,究竟是為了克服距離以及時間的隔閡,讓人們能與彼此更加熱絡,還是只是另一個以商業利益為服務對象的發明。
看來未來將會有更大的機會是往後者走去。
而漂亮的圖片和罐頭笑聲真又能騙得過人類經過數萬年來演化出的機制嗎?
資料來源:
https://ctee.com.tw/news/china/208202.html
https://www.znj.com/news/44479.html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3000500
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191118/tiktok-alex-zhu-interview/zh-hant/
https://apnews.com/2d3064d67b71aad7ea35793f16109fae
https://www.forbes.com/sites/giacomotognini/2019/11/04/meet-zhang-yiming-the-chinese-billionaire-behind-tiktok/#65e5e1ee75b3
https://3c.ltn.com.tw/news/35082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4 則回應
匿名
2020-05-17 12:28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8 01:11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18 14:25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5-26 22:21 #4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