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Helen Chung 鍾采倫
經歷:現任 SHOPLINE 資深跨境顧問、曾任 Honestbee 新加坡總部商務經理、KKday 行銷經理
You canno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Steve Jobs)
這是當天講者和我們分享的一段話,印象很深刻,也送給大家!
講者 Helen 為政大新聞系及美國波士頓 Emerson College 整合行銷研究所畢業,曾擔任 KKday 行銷經理、honestbee 新加坡總部商務經理,現為 SHOPLINE 跨境商務顧問。
SHOPLINE 為全球智慧開店平台,是港台市佔第一的一站式平台服務,國際化團隊已超過 350 人。擔任跨境商務顧問的 Helen 提到,SHOPLINE 的跨境部門主要業務為,在地化品牌官網、進行東南亞跨境趨勢洞察、尋找第三方合作資源及當地市場顧問等。目前跨境方案首戰東南亞,並力推馬來西亞作為台灣店家出海的第一站,主要是在當地有第三方資源可協助。SHOPLINE 已經服務超過上百家台灣中小型商家,並在一年累積創造海外 GMV(網站成交金額) 達 1 億元。
這邊拋出一個問題:「論成長,你會選擇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
存量市場為從有到優,有點像 1 → 100;而增量市場為從無到有,學習從 0 開始,端看你對成長的選擇。
以台灣作為例子,網路使用者多、滲透率高,電商競爭十分激烈,同時也發展蓬勃,準備進入競爭的下半場,不再是從無到有,而是存量市場之爭。
Helen 提到,台灣的網路使用者即將達到極限,成長開始趨緩,反之東南亞市場正在成長,台灣電商出海是一個選擇,從存量市場回到增量市場,解決品牌電商的成長瓶頸問題,像是從紅海到藍海一般。
不過,這時候你可能會想,為什麼要做跨境,而不是直接到某一國呢?
Helen 提出,主要可以達到人才差異化、取得海內外來回門票、資源複利這幾項。有許多人都在固定的地方工作,但是兼具兩個以上國家的跨境工作者很少,若嘗試這樣的路,可能可以走出自己的人才差異化。另一個是同時獲得兩張是場的門票,雖然無法更深入了解,但對於五年內職涯初期是滿好的選擇,也能將海內外資源串聯在一起使用。
為什麼不選擇人口最多的中國,而是選擇東南亞呢?
中國已經有 BAT 三大互聯網公司(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進入市場難度較高,而華人文化圈對於在東南亞進行跨境十分有幫助,且東南亞的人口目前增長最快速,是僅次中國的下一個龐大市場。
新創相較大公司的品牌行銷策略在於「以最少資源換取最大價值」。
新創有幾個特點,舉例:包袱少,可發揮的部分更多、且戰且走,有想法時可以快速的爭取資源、將過去行銷寫過的內容,成為未來規模化的依據,即再行銷素材。
Helen 提供一個公式: 專案成功 = (活動成效 + 再行銷素材)/ 執行成本
以最少資源換取最大價值,有一個策略為「異業合作」,又分為垂直合作、水平合作、跨界相符、跨界碰撞。而內容模式又可分為贊助夥伴、資源交換、聯盟行銷、聯合新聞稿協助品牌曝光等等。
在異業合作下,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合作的首要目標為何?過程中會有許多談判、資源交換的空間,但記得,異業合作是目標下的其中一個方法,別忘記最終效益,在交涉的過程設好停損點,不在第一次談判就把所有資源交出去,但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和資源來回寄信,因為這樣也會出現沉沒成本,耗費資源。
身為品牌行銷人,要如何在這廣大的命題和競爭市場中被記住呢?-在不斷成長的藍海中,將自己塑造成新創中的新創,創造無可替代的價值。
Helen 有一些建議給大家:
不一定要成為斜槓人,但一定要有斜槓思維。
不一定要成為創業家,但一定要有創業精神。
不一定要成為某某某,但一定要成為你自己。
如何確定自己想走的路?
如何整理作品集、累積作品?
為什麼選擇先念研究所,而不是先去工作?
有曾經想要留在美國就業嗎?如何做準備?
在台灣以及外國新創,投遞履歷上的準備有差異嗎?
有國外學歷對在台新資有很大的差異嗎?
最後 Helen 想分享給學弟妹:沒有挫折是不可能的,選擇了之後不要後悔,不要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但要將所有的牌都打到最好。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與 XChange 合作舉辦線上職涯分享會,也非常感謝 Helen 的分享,可以追蹤政大創聯會以及 XChange 的粉絲專頁,以免錯過更多更精采的活動喔!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