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某K。沒想到小弟前篇關於計量的文章昨天接收到了某投資社群圈所謂的前輩的一些充滿意義的反饋,那我們就藉由小黑的批評指教來複習一下社會大眾對於Quant Trading可能有的一些誤解吧!
Disclaimer: 本文純屬個人心得分享,計量交易非本人專長,如有不精確之處敬請見諒 (沒想到現在分享心得都要先寫Disclaimer了呢!)
▍小黑:「計量這個詞很Low,應該稱呼為量化」
我認為計量或量化都好,反正都是從英文的Quantitative翻譯過來的,這邊舉些基本的例子:小弟在香港修讀的Quantitative Finance普遍中文翻譯是計量金融,台灣清大的Quantitative Finance也叫做計量財務金融,台大的Quantitative Finance叫做數量財務,Econometrics翻作計量經濟學,沒有孰高孰低的問題。
真要講究的話通篇用英文寫也可以,甚至我寫起來還比較舒暢,但易讀性減少的同時也失去了科普的意義。
▍原文:「看到這裡各位可能會發現,技術分析的邏輯似乎和計量交易區別不大? 沒錯,其實計量交易可以理解為升級版的技術分析,或者極端版的技術分析」
▍小黑看法:技術分析是技術分析,量化是量化,技術分析可以被當作量化交易的一個訊號,但其實量化的深度遠不止於此,市場邏輯、資料清理、統計基礎才是量化的精隨所在,科普固然是好事,然而為了讓大家能夠輕易理解,連定義都搞錯,就很嚴重了
還是回到定義問題,我感覺小黑對技術分析的定義窄了點,也可能是我的定義廣了點?
讓我們一起看看維基百科: 「技術分析是指研究過去金融市場的資訊(主要是經由使用圖表)來預測價格的趨勢與決定投資的策略。[1]純理論上,技術分析只考慮市場或金融工具真實的價格行為,在假設其價格會反應所有在投資者經由其他渠道得知前的所有相關因素的前提之下。
技術分析的基本信仰建立在「歷史會不斷重演」,並試圖藉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預測行情走勢」
小弟個人的淺見解讀是技術分析研究過去金融市場的資訊(通常是量化資料而非質化資料),透過人腦(hence 圖表)進行投資決策。相信”歷史會不斷重演”,並試圖藉由大量”統計資料”來預測行情走勢。
首先我們看一下小黑認為的計量交易精隨: 市場邏輯、資料清理、統計基礎,我是覺得技術分析中這些好像也是挺重要的啦。當然這方面的確是計量交易的專長,但基於相似的交易邏輯(歷史會重演,hence backtest,統計資料,hence quantitative),將人腦往電腦的轉移,並試圖藉由數據以及統計發掘新交易規律,比喻作一種升級,我承認不精準但作為科普性質的文章好像還可以。不然我真要深入談statistical arbitrage讀者大概都沒興趣點開來看了。
▍原文:「說的誇張一點,任何技術派交易員用來判斷市場的方式 (只要是客觀標準),都能將其寫成程式並且自動執行。」
▍小黑看法:這邊還真的太誇張了,市場之所以複雜,技術分析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很多部分難以被量化。在不同場域、不同市場情緒、不同交易標的、不同交易制度 產生下來的技術分析圖形都非一致:
其實這邊小黑可能也對我的用詞有點誤解,此處我用的詞為”客觀”,實際上我想表達與經濟學中的”理性”相似的概念,在於同一個人在同樣的條件下重複無數次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
小黑說技術分析的在不同的場域,不同的市場情緒,不同的交易標的,不同的交易制度下的技術圖形都非一致,然而除了市場情緒這種比較玄學的概念,可能只能使用一些sentiment data或一些indicator去approximate以外 (另外,相信藉由這些data得出的結論會比單純的 “根據我的觀察市場現在很XXX”來的精準),場域標的交易制度不都是可以quantifiable並且customize自己的code的嗎? 沒有人說要直接照搬某個指標然後應用到所有標的上阿。回到正題,所謂客觀代表著排除掉"我覺得",基於資料做出的判斷我仍然認為沒理由無法寫成code。
▍原文:「相信許多研究過投資的讀者都聽過股債60/40分配的說法,但可能對這樣分配的必要性抱持一點疑惑,或者不明被為何一定視60/40分配而非70/30或50/50。計量後測可以很好的解答這些困惑,並且可以輕易測試70/30或50/50分配是否優於60/40 (hint: 並沒有)。」
▍小黑看法:所以這邊要做的到底是量化交易,還是投資組合?兩者的定義其實完全不同。
有仔細看過全文應該比較明白,這裡在講的是後測對於投資者的價值,股債60/40分配是一個大部分認真學過大學投資學的人都聽過的說法所以在這裡拿來舉例,我也確實進行了後測並對跟benchmark做了對比,以此來簡單呈現後測能帶來的insight。
另外投資組合與計量交易並非分開的概念,利用quantitative methods來動態平衡一個被動投資組合也是一種計量交易策略。最後稍微多嘴一句,以academic research的角度,好像多數大眾以及許多基金的risk adjusted return都不如簡單的股債60/40分配。
▍結語
澄清完後還是感謝小黑的批評指教,我在下篇發出來前會認真請在計量基金工作的朋友幫我proof read的,不過不打算對於後續多做回應......畢竟圈子不同,有些時候爭論下去無甚意義。
本文同步發於:商僧文摘臉書粉專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4 則回應
匿名
2020-07-05 18:18 #1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7-05 19:36 #2
前一篇沒啥黑點啊?
這樣也能酸到底是哪個智障粉專? 基O黑武士?
如果是的話不意外
0
匿名
2020-07-06 14:08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7-15 01:14 #4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