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期,心裡裝著重要的人、快樂的事
大學時期,心裡裝著很多不重要的人、繁雜的小事
於是,生活也就慢慢變得越來越不快樂
有時候當我正面對著難過的事情時,我就坐在書桌前不斷思考,為什麼高中的自己可以過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大學的時光讓我看到的是現實的黑暗?
高中前的自己就好像是一個天真單純的小孩,只要給他一顆糖果,一個玩具,他就滿足了;大學後的自己就像是一夜長大的小孩,不斷努力去適應這個社會,同時也看見了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變得不擇手段。
相信大學每個人都會碰到一個作業---專題
要做專題就必需先找到組員,選出組長,之後再找專題教授,擬定題目之後分配工作去執行。這聽起來沒什麼毛病,但是組員裡面若是有人是搭便車的,就讓人傷腦筋了。😒😒
⭐搭便車的意思就是社會賦閒,也就是在小組中那些不付出不努力,總是躲在成員中後面等帶成果的人,導致整體團隊達成不了高綜效,甚至產生延遲、落後的問題。
例如:專題會議時小組成員無法全員到齊;教授交代的工作也草草了事;作業上的份量永遠分配不均等等...
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也許會覺得過了也就算了,但長期下來只會讓我感到心有餘力而不足。別人都不當成一回事,我又何必這麼勞心勞力?
可是,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繼續努力把我該做的事做好,其他的,我管不著,也不想管。
然而,我這樣的想法並沒有讓狀況變得更好,反而更遭。那些在暗地裡得寸進尺的人反而越來越囂張,而我卻一點反擊的力氣都沒有;並不是我不想反擊,而是我認為算就反擊了,也不會有人會願意站出來為我說一句話,反而只會把事情搞得越來越難看。
當下只有一個感覺,心累
事後當我從頭到尾反思自己與他人的行為與這整件事的過程,我覺得是我錯了,而且還錯的離譜。
我錯在並沒有建立好自己的原則與底線,當一個濫好人,成天在那兒發聖光。
我幹麻這麼乖?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
別人完成不了他應該要完成的作業,那是他家的事,我何必在後面幫他擦屁股?
別人的錯誤為何要由我去承擔?
我自己的想法呢?
我為何沒有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什麼時候變得越來越不認識自己了?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想要的嗎?
什麼時候開始,我漸漸的變得快不認識自己,反而來討厭起這樣的自己了?
我在說一個小故事。
之前曾在社交軟體上看到一個小插圖,一個是正方形,一個是圓形,我們就稱正方形為小正,圓形為小圓吧。
小正因為很喜歡小圓,但小圓喜歡類型的人是跟他長的很相似的人;於是小正很努力的成為小圓心中所喜歡類型的人,但是到最後,小正好不容易把自己變得像小圓一樣了,小圓卻喜歡上別人了;而那一位卻是曾經與小方長的相近的人。
我們身處於這個世界之中,有些人很勇敢的做自己,有些人往往會因為保持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現出委婉的一面。做人委婉沒有錯,但也要保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不管在與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上司之間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有些原則必須要守住,如果碰到了沒有辦法守住自己的原則上,它必定會踩到你的底線,這時需要的協調與溝通來達成雙方共識。
不管在任何感情中,不要一昧只想好好的維持兩人之間的關係卻忘了自己的原則是什麼,因為社會中很多事早已被當成理所當然;當你不斷的一直去做那些踩你原則與底線的事情時,久而久之,你會變得將就;等到你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做這些事以經超出你所負荷的範圍,別人早已把你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
我曾經也像故事中得小方一樣,為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先忘了自己,想著別人,到頭來,受了傷,也無可奈何;我只能告訴自己,把那些消耗妳的人,對妳沒有意義的話語,全部丟光吧!
你不是不好,是忘了自己的底線與原則,也或者像當時的我一樣,連底線與原則是什麼都還沒建立好。
別人的話,不需要全部聽完;要聽的是對自己有用的,對自己是要改進的,就夠了。
畢竟,一個人,一顆心,心的大小就像拳頭一樣大,它可塞不進這麼多事情,若是心只塞進了繁雜瑣碎的事情,它容易累,容易倦;它想要的,是喜歡的人,重要的事,就會滿足,就會快樂。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