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這本書相信應該有不少人聽過或看過了,在網路上的評價也一直都很好,甚至在誠品的排行榜上也維持了許久。
拖到現在才看,老實說還真後悔 😩
會這樣說,是因為之前看到一篇在講「看完書了,然後勒?」的文章。說明了閱讀的價值除了在吸收新知的過程外,將新知轉化為行動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書中提出的方法、理論,可以說毫無執行上的門檻,在讀完的當下就能馬上實施。至於我做了些什麼行動、有了什麼改變,在最後也會跟大家分享!
另外,除了清楚的理論架構,作者在每一章節皆是以真實的案例故事做開頭。讓理論更貼近生活,閱讀起來也不會那麼枯燥乏味。(只能說作者的文筆真的很不錯啊~)
我相信在網路上已經有蠻多讀後心得相關的文章。而我自己寫讀後心得的目的除了幫助自己整理閱讀完的資訊、協助更深入地吸收外,另一個目的也是將自己的吸收濃縮成 3 個學習精華,幫助自己收斂學習點,同時希望能吸引大家親自閱讀。(畢竟我認為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自己走過才知道收穫)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不會完整的細講書中所提出的每個理論跟方法。如果你想看這類的內容,推薦大家閱讀 德瑞克 Derek Chen 所寫的《原子習慣》心得筆記。裡面詳細記錄了書中的重點,看完幾乎是等同讀完原書的 70–80%了。
《原子習慣》整本書其實圍繞著作者所提出的「習慣迴路」為主軸在撰寫。
分別有四個步驟:
整本書重頭到尾仔細說明如何將四步驟帶進習慣養成的方法,以及將四步驟反轉來改掉壞習慣的方法。若是跟著作者的腳步便會發現習慣的養成跟戒除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下面是我在讀完《原子習慣》後受益良多的三個重點:
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你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作者運用類似《先問,為什麼》 Start With Why 這本書當中的黃金圈理論,來説明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
「習慣」這件事是個結果,因為你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所以你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進而成為習慣。閱讀是會讀書的人所產生的行為;早起是晨醒人所產生的行為。相反的,壞習慣的養成也是因為有根深蒂固的自我身份認知而讓人無法輕易改掉。
有兩位想要戒菸的人,在別人邀約抽煙時,其中一位的回覆是「我正在戒煙」,而另一位的回覆則是「我沒有在抽煙」。而最後只有回覆自己沒有在抽煙的那位成功戒菸。
我認為這點也可以套用在職場工作上,與「換位思考」同時運用。將自己定位在比目前更高的位置,多試著以上級主管的角度來思考。當機會來臨時必定是你的!
The mind is everything. What you think, you become.
— Buddha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書中所提到的「兩分鐘法則」目的其實就是要強化身份認同,意思是用很少量、簡單的方式來養成習慣。像是每天只做 1 下伏地挺身,這看似毫無任何作用的行為,其實都會在無形之中累積起來成為巨大的能量。
我認為「兩分鐘法則」可說是《原子習慣》中最核心、最具價值的方法,如同書本封面上的前言所說:
你的一點小改變,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每一次執行很簡單的行為,除了能強化身份認同,同時那些細小看不見的行動也是在累積改變的能量。這邊想跟大家分享整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舉例:
某天有個人在用工具敲打石頭,想把石頭敲碎。
他敲了第 1 下、第 2 下…敲到了第 100 下石頭都沒有任何動靜。
但當他敲了第 101 下時,石頭裂開了!真正讓石頭裂開的,不是第 101 下的敲擊,而是前面那 100 下的累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半途而廢的原因,因為付出的努力看不到實際的成果,所以會認為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然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所做的每個努力並沒有被白費,而是被累積起來了。
若能保有這樣的思維態度,那必然也能掌握「堅持」的精髓!而「堅持」也早已成為眾所皆知的習慣養成守則了。
在確認養成特定的習慣後,習慣的強度(難度)就可以開始慢慢增加,也就是進入下個階段。而該如何拿捏執行的困難度,或是訂定不同階段的目標呢?這也帶到了下一個重點:金髮女孩原則。
為什麼每次訂完計畫過沒幾天就失敗?
如果你認為上述敲碎石頭的故事仍無法讓你保持習慣執行的動力,那麼「金髮女孩原則」或許是不錯的依循方法。
所謂「金髮女孩原則」指的是在執行一件事(習慣)時,能一直保有動力的方式就是將難度設定在不會太難、不會太簡單的程度。維持適當的挑戰性是擁有最大動力的來源。
假設一個每天都要睡到 10 點的人今天想要成為晨醒人,然而大眾對於「晨醒人」的定義好像就是要 5.6 點起床才能算數,所以就覺得自己也一定要 5.6 點起床。這樣狀況的人通常堅持不過三天。
也因此作者告訴大家可以將習慣分為多個階段,延續上面晨醒人的例子,將目標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當然,你也可以根據你自己的狀況做調整。只要記住不需要把目標訂得太難或太過簡單,設定在金髮女孩區,循序漸進就好,目的在於「養成習慣」。
在閱讀《原子習慣》時我就同步開始執行書中所教導的方法,實際運用了「執行意象公式」以及「習慣堆疊」兩個方法。就像幫助自己的大腦編寫新的程式碼一樣,來做到自律、規律的習慣養成。
在習慣堆疊的部分,我將自己的生活分成:健康、工作、財務、身邊重要他人,依據各個部分來訂定相關的習慣。
像是我目前執行得最徹底也一直持續的,就是在每天洗澡前會先做 10 下的伏地挺身。因為每天都會洗澡,將洗澡(舊習慣)跟做伏地挺身(新習慣)在大腦中堆疊在一起,便不會忘記,也就開始了習慣迴路中的「提示」。
做到現在也從一開始每 5 下就要先喘口氣、10 下做完滿臉漲紅,到可以一次做完 10 下也還算覺得輕鬆。之後也會慢慢增加難度,跟著書中的方法踏實的一步步落實在自己身上。
執行意象公式: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習慣堆疊: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詳細方法說明及執行方式歡迎閱讀《原子習慣》
我也運用 Notion 列出自己的「習慣塑造表格」 ,幫助自己更加清楚每個目標習慣👇
習慣跟目標一樣,具體才容易達成
我在讀《原子習慣》時同步也在讀另一本《拖延心理學》,我自己會認為與其分析人們心裡為什麼會拖延,不如找到像《原子習慣》中所提到的方法來解決困擾自己的問題。
提升格局,便會發現新的解決辦法
閱讀三件事系列 推薦閱讀:
>>【一人公司】告訴我的 3 件事
>>【大腦超速練習】告訴我的 3 件事If you like my story ↓ ↓ ↓
Follow my on Medium👉 Link
Follow me on Facebook 👉 Link
Follow me on Instagram 👉 Link
Follow me on Blink 👉 Link
Thank you for following 😁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20-08-05 00:59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