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日文初學者的你,是不是覺得日文動詞變化難以捉摸,詞根變化十分困難呢?其實,只要了解當初遣唐使設計日文的原理(與心理),就能從根本掌握日文文法概念,並在最短的時間學會日文,甚至只要10分鐘就能學會1000個日文動詞!快跟著本文的腳步,一起深入了解日文設計的原理,輕鬆學會日文文法!
只要把漢文中含有動詞意味的字(如 「成功」、 「參加」)加上V.的記號舉例來說,將「旅行」、「挑戰」、「參加」、「發明」加上「する」結尾,就會變成日文動詞,而許多英文單字也都遵循這個原則,例如「picnicする」、「skiする」和「golfする」。如果加上adj.的記號,就會變形容詞;加上N.的記號,就會變名詞;加上ed.的記號,就是動詞過去式。
日文動詞變化的規則是不是非常簡單好記呢?接下來我們只需要知道日文 V.的記號,就可以輕鬆記憶上千個日文動詞囉!只要了解這個重要的日文文法原則,在這短短不到4分鐘的時間,你就已經學會1000~2000個日文動詞了!
學會漢字(外來語)+する→日語動詞原型,動詞過去式該怎麼辦呢?過去式在漢文裡是用「 了」來表達,也就是英文的ed.結尾,日文則是使用「た」來表示動詞「ed.」結尾,各位先把它當成符號來看就可以了。
日文動詞變化成過去式的時候,不只要加上ed. 的記號「た」,中間還必須用「し」來連結。
由於日文規定動詞連接「助動詞」時,必須加上連接用的記號,而ed. 記號就是助動詞,因此動詞與ed. 記號中間就必須使用「し」來連接。我們可以把「し」想像成是數學符號的「+」號,舉例來說,成功的「過去式」→成功「了」→成功「+」ed→成功「した」。
如果各位還記得前一篇談到的「五十音字源法」,你可能會發現代表「+」號的「し」源自於中文「之」,因此成功「了」→成功「之」ed→成功「した」,也就是就是「之了」的意思,這就是日文文法的設計概念。
由於日語涉及日文假名(日文既有)、漢字(漢文既有)以及外來語(漢文切片+德英荷法文),是世界公認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傳統的日文教學,一般將日文動詞分為3大類:第一類動詞(五段動詞)、第二類動詞(上下段動詞)和第三類動詞(サ行、カ行動詞)。
然而這種動詞分類方法對日文學習者是非常不利的,第三類動詞中的「サ行」動詞其實就是「する」動詞,如果從日文文法設計的源頭來看,「する」動詞理應是動詞的最源頭,而後才有「上下段動詞」,最後為了省時、省力發展出「五段動詞」。
是不是跟傳統學習日文的方法不一樣呢?以上為吳氏日文研究日文設計原理衍伸出的動詞變化規則,歡迎大家借鏡學習!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20-08-12 21:14 #1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