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
我大學畢業至今也有好幾年了,直到現在仍然會懷念那段大學時光。想想當時,做了許多事情,讓我自己有了截然不同的成長,也走向了與高中畢業時所想截然不同的方向。
那四年期間,我過得非常的充實且值得。如今,小我好幾歲的妹妹也要上大學了,所以我決定寫下這篇心得分享,以一個永遠懷念大學時光的過來人身分,寫給我妹,也分享給即將成為大學生,或是現在是大學生的你。
以「人、事、時、地、物」做分類,來談談那些你應該要做到,應該要把握的事情:
人│
請把握和朋友相處的每分每秒
雖然你在高中時可能會交到不少朋友,但大學時的朋友通常是志趣更相近,且未來對你最有幫助的。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高中時有不少朋友,但大學時在系上認識一群更加熟識的摯友,不只是同甘,也一起共苦。我們所經歷的不只有在課堂上的時光,還有課堂以外的青春,從校園到某個海邊、從宿舍到遠方的山稜,這些朋友一路都互相陪伴著。
不過大學後,大家各奔東西,相聚的時間變得少很多。
我自己很遺憾,大學時,面對朋友邀約,自己有時會在那耍孤僻。而每一次位參與的相聚,也代表著少了一次與朋友共度的青春時光。
畢業後,每個人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追夢而忙碌,真的很難像以前一樣,說走就走,常伴左右。
所以大學四年,你一定要盡可能把握和朋友相處的每分每秒,因為畢業後,你們縱使曾經的感情再好,也不見得有機會隨時能約出來見面。有時候一隔就是數年,甚至數十年。
但也要試著習慣一個人
雖說大學跟朋友到處衝是很值得且必要的事,但大多數時間,你其實是一個人的。自己是一個很習慣一個人的,但對不少人來說,應該不是這樣。
所以大學時一定要試著多多跟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話更認識自己,也試著習慣一個人去獨立過生活,從租屋大小事到決定自己想走的方向,很多事情一個人都做得到,也應該學著一個人去做。
不然出社會後,可不會有同事隨時伴你左右,為你引路,幫助你解決生活的困難。所以,請試著習慣一個人的生活,那不是孤獨,而是種必須。
多參與活動、社團,認識不同的人
大學之所以大,就在於他的多元以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人,它們會讓你接觸到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同溫層」。
而這些大多都是參加活動或是社團才更有機會去認識的,有時也會因為這些人,而影響,改變了自己。
舉例來說,我在大學時參加了學生會,認識不少非常厲害的人外,也因為它們有很多啟發。
像是我最一開始時加入公關部,帶領我的三位學長姐,分別因為他們在溝通、設計以及個性上的專長或特點,而影響了我,讓我學會一些事情,也更加成長茁壯。因為他們,我更學會用柔軟的態度去溝通,並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因為他們,我開始了不少設計的靈感,影響了我未來在許多報告乃至履歷上讓人一目了然並稱讚的呈現;因為他們,我更加有勇氣,去改變以前那個沒那麼會社交的自己。
此外,這些人也有可能影響你未來的職涯發展,像我在一次的社團聚會中認識一位讀在職專班的學長,他正是媒體工作的前輩,也因此對我之後進入媒體業,他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事│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除了自己本系專業,也要試著多修別系的課
大學絕對不是只限縮自己在本系的專業而已,有餘力的話,最好多修一點別系的課,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一件事情,會得到更多的想法。
同時也會因為修別系的課,也認識一些外系朋友,而有共同話題。
像我大學時,除了自己本科是政治系,也輔修了歷史系的課,發現了不同系所對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解讀,而看到了更多可能。甚至在課堂上,應用不同系課程的知識,為原本科系的課業有了不一樣的幫助。
此外,也因為我多修了歷史系的課,因此認識一些歷史系的朋友,直到如今,他們仍舊是能互相給予支持與意見交流的夥伴。
可以的話,多學一門語言
大學是最多時間的時候,除了英文要持續精進(最簡單方法多讀原文書、多聽看英文的影視作品)外,也要多學一門語言,或許這對你未來有極大的幫助。
比較可惜的是,我大學時雖然有學了一點德文,後來卻沒有持續精進,不然現在憑著第三外語的能力,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機會。
試著選擇全英文的課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全英文的課不易理解,也不敢發言。但你應該要去嘗試,最怕的,就是不去做。
在大學時,我修了兩堂全英文的課,一個是大一時,從歷史談兩岸關係的通識,一個是大四時,討論環境政治的課。
雖然有時候不見得能完全吸收課堂的內容,但我覺得自己的英文聽力大有精進;雖然上課時自己講英文七零八落,但有說才有進步,而且也因為用不同的語言,就好像自己有了另一種靈魂,也在蒐集材料時,看到不同文化視角的不同觀點,讓自己得以換另一種思維、角度去思考。
這對於課業乃至於人生許多事,我覺得都很有幫助。
做報告時,多爭取上台發表的機會
在職場上,總是有需要表現自己的機會。如果你不表現,常常就因此做不出好成績,絕對沒有默默在那做好一件事就會獲得關注的。(特別對於媒體、公關、業務等等來說都是)
這應該要從大學時開始練習,多爭取上台報告的機會。
我大學時念政治系,上台報告的機會總是很多,而我自己總是很踴躍去參與。每一次的報告,不只是對自己負責主題的呈現,更是讓自己對自己做的東西有更深了解的機會,也透過報告,試著把你的內容、想法傳達給他人知道。
每一次報告,都是一種練習。
對於未來找工作面試如何展現自己讓面試官青睞;對於自己的產品、專案如何獲得客戶的注意與接受;對於自己的想法如何讓老闆、同事、投資人明白並認可,這些其實都可以從大學每一次上台報告打好基礎。
翹課是有原因的
還記得大一時,系上有個很有個性的教授,他跟大家說:「你們大學應該要會翹課」這句話竟然從一位教授口中說出,讓人覺得荒謬。
但他後來繼續的解釋,才讓我們明白他真心的「諄諄教誨」。
翹課絕不是要你不去上課耍廢,而是在兩件事相互選擇下,做出最好的權衡。大學時翹掉一堂課沒什麼,我也翹過課,甚至覺得沒翹過課不是一般的大學生。
但這樣的決定,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我並沒有因為錯過那堂課而失去什麼,而且在翹過課後,我仍會注意當天上課的內容,是否需要再另外研讀。
學業之外,還要探索人生
如果你到了大學,除了讀書還只會讀書那就太慘了。
大學是最自由的時候,四年的時間足夠你去找出自己的方向,不論是透過社團、活動、實習,都能因此找出未來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想要過著一個怎樣的未來?
如果說大學四年什麼是最重要,我會說是探索人生。
原先一直想走外交路線的我,縱使讀國際關係讀得很有興趣,但我也注意到了人們對國際新聞認知缺乏的問題,因而想要去做些什麼,讓人認識世界,所以在大四創了國際新聞平台,而影響到未來工作的選擇。
而在讀書的過程中,修了一些媒體相關課程,也因為在學生會擔任「新聞資訊部」副部長,開啟了我對媒體工作的興趣與熱情,完全的改變了我的人生規劃。從一個政治研究者或是國考公務員,走向媒體。
不只關心學業,還要關心社會
大學所學,也包含整個社會。走出校園外,從地方議題到國家大事,都值得大學生關心。
我大學時期正好發生台灣近來最大規模的學運─「太陽花學運」,這是源起於一群學生、公民團體對社會、政府的關注。而確實他們的行動,也引來了包含我在內的學生,對於社會有更加的關注,並盡己所能,改變一些什麼,讓社會更好。
當然說行動或許太快太難,但可以先從關心開始。了解一件時事議題他的各種面貌,並得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解方。
養成運動習慣
這點不用多說,我覺得非常重要。在大學時很遺憾自己沒什麼運動,以致於體重增加不少。而出社會後開始有運動習慣,但扣除運動的時間,自己能休閒的時間,就更少更少了。
建議大學時,一定要開始養成運動習慣。
大學重點不在「大」,而在「學」
大學生常常會覺得自己有其專業,而面對非專業者,特別是一些家中長輩或是網路上的人,會砲火某烈的如連環炮火般回應,特別是社會科學的學生更是如此。我以前也是這樣。
但大學的重點,絕不在於大而在於學。讀大學並不是為了要證實你習得的知識比人家多,比人家「專業」,也不是要讓你得理不饒人。
而是要讓人在秉持專業的同時,能夠先靜下來,去了解別人提出他論點背後的脈絡,而去「學」到另一種看法。
特別像是一些社會議題,有時候大學生會被批評「還沒出社會,講些崇高的理論」,正是如此,有時學了很多,但常常站在象牙塔上,忽略很多實際的困難與問題。
誠心建議,在急著表達自己意見時,先去多聽,多「學」,在和緩的講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等個幾天,你會發現,自己認同的,以為專業應該這樣解決的,只是別人帶出的一個風向。
時│
善用屬於自己的24小時
Photo by Aron Visuals on Unsplash
出社會後,你沒有太多屬於自己的時間,有一半以上都獻給工作。上大學前,幾乎一半時間花在讀書考試。
雖然大學時也要讀書考試,也有些人會打工,但這些,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大學時,你的24小時幾乎是屬於自己的,如果只是成日耍廢(耍廢還是有必要,但應該適度),就白白浪費大學四年(對大多數人來說)
的24小時了。除了課業、社團、感情,你也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多充實自己,多到外頭走走,好好享受那麼充裕的每一天!
這可是畢業之後,賺再多錢也買不到的。
地│
Photo by Dariusz Sankowski on Unsplash
好好認識自己所在的地方
身為一個大學生,不只是在校內過得充實,也要走出校外,至少認識自己學校所在的鄉鎮市。
大學之所以大,正是因為它沒有邊界,大學的知識絕對不是限於圍牆之內,圍牆外的世界更是精彩。(特別是對於遠離家鄉,到外地讀書的人更是)
我大學時在嘉義讀書,雖然自己算是半個嘉義人,但上大學前,從未真正認識嘉義。
在大學時,我時常往外跑,到嘉義各地,或是遍及雲嘉南地區,除了看遍不同於北部的一些風光,也更深度的去認識了嘉義的人事物,甚至也激發自己對旅遊的興趣和熱情,影響到目前在做的這份工作。
也因為那時候常常往外跑,我也發現一些城鄉差距的問題、在地獨有的人文風景,並且透過一些活動,認識了在地從老到少的人,看見了不同人眼中的這塊土地,且深深愛上這個第二故鄉,也同時去反思自己的故鄉,又是怎麼樣的情況。
我們活在地方,而非獨立於地方。
物│
勇敢地做些不一樣的事
Photo by Wojciech Then on Unsplash
大學時期,應該是你最有勇氣的時候,試著勇敢去做一些不一樣的事,絕對不會有遺憾,甚至會因為你曾經的勇敢,而影響了未來。
我在大學時做了很多突破自我的事,但對我來說,最為突破的,就是在大四時於校內創辦了「沃德」這個媒體平台。
本著一個對傳播國際新聞的熱情,深知缺乏領導能力,也沒有太多組織經驗(參加過很多團體我都是負責出想法或是執行的人,不然就是像課堂報告,常常因為我對研究的熱情而自己carry了大部分的東西),但還是試著在畢業前要創造一些不一樣的什麼,於是找了幾個不是很熟但有熱情的同學,舉辦了徵才說明會,開始產出一篇篇的國際新聞與文章,引起了校內學生,甚至傳播系教授的注意。
而在這些徵選來的優秀學弟妹的幫助下,這個組織一步步壯大,也在我畢業後持續的發布新聞,策畫活動,成為校內甚至大學生的一個國際新聞資訊來源之一。
在我開始進入社會找工作的這段期間,因為找的都是媒體業,幾乎每個面試我的公司都有問的這個組織,而我也很驕傲地跟他們介紹。
後來,我進入業界擔任新聞編輯,可能也因為創辦這個組織的原因,我得到了一個沒想過的職稱,肩負起半管理的責任。
大學是人生最精華,也是充滿無限可能的時期,好好把握這四年的光陰,讓未來的自己因大學累積的無盡能量,而發出耀眼的光芒吧!
© blink.com.tw
7 則回應
2020-08-17 14:49 #1
寫得很不錯!!
1
匿名
2020-08-20 02:25 #2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8-20 13:50 #3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8-31 21:38 #4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0-09-11 14:40 #5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1-04-13 23:42 #6
鼓勵了作者
0
匿名
2021-04-14 00:08 #7
鼓勵了作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