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出現一名數學和語言領域的神童,其智商估計高達300,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紀錄。他叫作William James Sidis(以下簡稱William),出生於1898年的美國。
18個月大的他已經會閱讀紐約時報,2歲自學拉丁文,3歲自學中文,4歲精通希臘文和法文,6歲自學了解剖學和邏輯學,7歲通過哈佛大學的入學測試。
並在4到8歲之間寫了四本書,接著在9歲於哈佛大學開設四維空間的講座。
他的父親在哈佛大學研究心理學及哲學,並有四個學位;母親則是波士頓大學的藥學博士的,William繼承了父母優秀的天才基因,小小年紀就展現異於常人的天賦。想當然爾,這讓看似會有非凡成就一生的他,被周遭和社會大眾寄予厚望。
他父母為此感到十分驕傲自豪,因為除了William自身天賦以外,許多成果也來自父親從小對William嚴格執行的一套終極教育模式。
媒體經常來採訪William,過多的關注終究帶來許多負面影響,11歲本該是一個孩子快樂的年齡,但因為承受了外界的關注和父母加倍的壓力,他不得不繼續努力。
他在學校也因為年齡過小,幾乎沒有任何朋友,這讓William更加難過,即使回家和父母傾訴,父母反而責罵他不管學業。
在父母眼中威廉·詹姆斯·席德斯已經不是自己的孩子了,而是自己最成功的實驗品,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實驗品失敗,所以讓William一直很孤獨。
16歲那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希望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父親並沒有同意,逼迫William再回哈佛當老師。由於年齡太小,又缺少和別人相處的經驗,William實質上無法擔任好老師的角色,這讓William變得更加自卑。
而當下又是在一個糟糕的年代,21歲參加反戰遊行被逮捕,入獄服刑18個月。出獄後,他更加渴望表達自己,所以跑到街上大喊自己是社會主義的反對者。
由於名氣太高,記者們發現後將他家堵得水泄不通,他父親覺得顏面掃地,一氣之下將William送往療養院進行改造,並威脅會送他去精神病院。
才華洋溢的William出院後,與父母疏離,性格越來越古怪,並竭力避開數學、醫學,隱瞞自己的天賦,僅靠體力活為生。但社交能力不健全的他四處碰壁,還時常還遭到他人欺負。
1944年,William死在自己波士頓的公寓裡,原因是腦中風。而當時William家徒四壁,屋裡連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他的起點如此之高,卻結局淒涼。聽說William在死前嘴角是掛著微笑的,也許和這個世界告別,對William來說是一種解脫。
所謂的天才,通常是指某方面特定能力的突出者,很可能在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是有障礙的,IQ高不等於EQ也高。而在他心智成長的過程,還受到親生父母的壓迫,導致並未如世人期待的那樣,到達如霍金、愛因斯坦般的成就。
即使為孩子選擇了眾人眼中成功的路,也不意味他的人生會就此順遂。臺灣在學生自殺的案例中,資優生就占不少比例。因無法面對失敗,常使用很偏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些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卻渾然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用來填補自己成就的工具。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