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得非常流暢,而我看完這本書後,可以感受得出來內容想傳達的理念,我把它歸納成6大項,包括以終為始、給予感謝、理解對方、不要侷限、積極行動力、換位思考
這些觀念也許你會覺得很稀鬆平常,但是透過則文身為人資的角色和成長經歷來闡述,整體變得非常有說服力,用這36堂課,讓我們在做選擇時更具判斷力,讓自己有所成長
我將會分享此書的重點整理,歸納一些觀念與想法,而這只是書中的一部份,當中還有很多工作職涯秘辛和成長心態,就等著大家將這本書帶回家了 🙌🙌🙌
「欸你畢業要幹嘛?」
「不知道欸?考個研究所好了?」
汲汲營營的從大學畢業後,就跟著同儕報考研究所,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何而唸,因為傳統教育的影響,讓我們活在「他人及社會的期待下」。
而當自己想做的事情與社會的期待出現矛盾時,總會害怕自己把我們的人生交給我們所謂的權威。
念研究所出路比較好?
我相信網路上已經有很多關於要不要念研究所的文章,可以這麼想,研究所能幫助你什麼?你想透過研究所獲得什麼?
我把研究所當成 Gap Year
大一因為轉學考失利,而毅然決然不考研究所的我,在大學北中南參加了許多活動認識許多大神之後,轉念決定報考研究所,因為想要快速接觸到更多厲害的同儕,累積更多人脈,再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努力摸索,所以這個動機對我來說是有跡可循的。
「你讀的科系跟你的前途完全沒有正相關」
我們常常有一個迷思,就是讀什麼科系就應該要擁有什麼專業,但只要你是一個主動的人,可以透過參加競賽實習等等之類的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學習規劃,不要因為科系侷限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只要看著目標筆直地向前就好,不被校系或背景所侷限,應該要認真且付諸行動,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我現在這種程度,怎麼可能成為那樣的人?」
vs.
「我想成為那樣的人,那我該怎麼做?」
人生除了要定位自己,也要知道起點和終點,同時也要知道這兩者的距離跟差異,接下來要做的
看到自己心目中的工作職缺,就把它需要的能力都一一列出來,一項一項去達成,別讓過去限制了你的未來,在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之前,可以先想想自己缺什麼,然後就補什麼,應該需要專注於思考「自己喜歡什麼」「自己的強項優缺點又是什麼」。
理組出身可以去修文組的課,文組可以去修點程式設計,透過跨界學習可以發現不一樣的新世界。
在校園的人脈自然受限,但是當你走出校園,你所參加的活動自然而然會聚集相關人脈,相同目標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會更有成長的動力。
我們人身為社群動物,都要試著參與屬於自己的社團,如果沒有找到社團,那就自己創一個。
這三個就是讓自己大學生涯可以活得精采的重點
「你是最適合的人選」
首先要去思考,你寫自傳的用意是什麼?去說明為什麼我是最佳人選?所有的論述都要緊扣為什麼我是這家公司的最佳人選?而最佳人選非最優秀,而是最適合。
主動出擊便能創造更多機會,像是在就業博覽會拿出自己的履歷給企業,並且在去博覽會之前就做好相應的功課,積極的與他們互動,主動和積極是尋找理想工作的必備條件。
「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們?」
當你面試到最後時,面最後多少會問的問題,在這裡可以列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來提問
這個問題非常實用,因為幾乎沒有面試者會想問這問題,一旦你問出這個問題,便會豎立出這個良好的形象,因為這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謙虛的人,你展現出真心想要進入這家公司的態度。
可以在面試完之後,跟他們詢問姓名職稱和聯絡方式,然後很誠摯地說:「某某經理,今天謝謝您花時間與我面試,讓我學到很多,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加入公司」稱呼對方的名字可以增加與對方的親近感。
「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用利他精神打造組織影響力,而影響力最中意的在於是否對他人產生價值,學會塑造影響了的方式,就是幫助別的部門的同事,跨部門整合,主動幫助他人,讓同事共同成長學習,便能獲得許多情報,在將這些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資源。
「不是對其有所求,而是分享所擁有」
成功根基建立於專業人脈網 — 揭露自我 & 尋求反饋,你想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自己先付出,他人才會願意回饋,透過參加活動來認識不同類型的人,作者鼓勵大家不論你喜歡寫作、音樂、表演等等,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些社團,而這些社團都能讓你認識許多朋友,進而成就人生意想不到的機遇,成為自己的貴人。
「我是不是被放生了啊?」
「怎麼一堆鳥事? 主管當我超人?」
我們都會覺得對於向上管理是懼怕的,但是不論自己的主管多資深,或是與我們同世代,溝通方式還是有跡可循的,只要妥善應對,每個人都可以與主管建立合作關係
不同主管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可以詢問身邊資深同事,主管是從哪裡來的,大學讀什麼,職涯歷程,與其他高階主管關係
盡管主管自己每天都被一堆郵件信息轟炸,或是有很多工作要完成,其實主管都希望自己的部屬可以積極的向自己匯報自己的工作狀況,千萬不要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呈現,沒有主管會不喜歡主動積極的部屬
「用錢買快樂」
在這個資本社會下,我們所定義的富裕和貧窮,用錢量化了一切,分為金錢上實質的富裕以及心靈上的富裕,真正的貧苦,並不會因為戶頭只有幾塊錢,而是因為你忘記自己此生的使命,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種使命,而那就是你的夢想
雖然書中提倡要有夢想,但我覺得,現在沒有夢想也沒關係,只要好好過現在的日子,把一天天過的踏實就好,等到有一天,你有了想要完成的目標,這些日子,這些經驗,就會累積成你的養分,就等待實現的那一天 : )
這本書的客群不分年齡,不管是大學生、畢業生、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想轉換跑道的你,都很適合閱讀這本書!
每一堂課都非常受用,每次閱讀則文的文字,總是像在跟自己對話一樣, 會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原來主管是這樣想的啊?
不僅是一本工具書,也是一本心靈成長的書,兩者兼具!
也從中獲得許多能應用到職場上的觀念
收穫良多 : )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
1 則回應
匿名
2020-09-24 21:19 #1
鼓勵了作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