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我滿意現在的生活。」
這兩句看似簡單的話,想要做到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先來說說我大學的故事吧。
我大學唸的是台大,一個充滿耀眼名校光環的學校,也是我高中努力了非常久才實現的夢想。每個長輩問完你讀什麼大學都會說「唉唷,那麼厲害喔,一定很會讀書」,這種稱讚的話一開始是蠻悅耳的,久了就真的麻痺了,因為我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厲害、多會讀書,進去了才知道真正厲害的大有人在,自己不過是去墊底的而已,更何況我是選校不選系的,後來才發現我的科系是真的超無聊。
政治系,一個別人覺得你未來不是去從政就是去當立委助理的科系,我覺得這個科系唸的東西就是高中公民課的進階深入版,然後我高中很討厭寫公民考卷,選項的字都有夠多,意思又很像,囉哩吧嗦的一大堆還是不知道創造那麼多專有名詞要幹嘛。
說是出路多元廣泛,然而畢業出來也不會學到什麼專業技能,不是開始準備國考,就是考研或直接就業,這些我都不感興趣,所以我在入學沒多久就決定要嘗試一下別的科系。
一開始我想往管理學院的科系發展,因為覺得商管對未來職涯比較有幫助,所以我選了很多他們的大一必修,微積分、會計學、經濟學之類的,把政治系很多大一的課都先退掉,修了一學期之後,會計對我還可以,就是照著SOP有很多公式而已,微積分跟經濟我就真的無法,實在是沒有那個靈活的數理腦袋。
而且管院的人相處起來有一種很濃厚的氣氛,汲汲營營、利益導向,不管是他們的交友屬於人脈導向或是實習交換屬於未來職場能力導向等等的,所做的事充滿目的性,讓我不是很適應跟喜歡。
放棄了商管方向之後,我又開始攤開所有的科系地圖,找找看有沒有還想嘗試看看的,最後我選了外文系,原因是我高中的時候為了增強英文閱讀,看過許多英文版的文學小說,自己還算不排斥英文小說。
所以我又去加簽了一些外文系的文學必修課,像是十六~十九世紀英國文學之類的,那個原文書真的超厚,超過兩千頁,而且字超小,每個禮拜都要讀一大段文本,也跟我一開始想像的現代小說差距非常大,光要看懂一段故事就很難了,有很多文言文,更不用說他們的詩了,看著其他同學能把我完全不知道啥意思的詩講的頭頭是道,詮釋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我就知道這科系果然水還是太深,並不適合我,但也修了一學期。
不適合就是不適合,我也不會勉強自己違背內心的聲音,那樣會唸的更痛苦。然而當我再次尋找新的科系時,我就找不到其他想要的了,所以大二這一年,我重新選回大一政治系的那些必修,就想著給政治系一次機會,說不定能在沒那麼喜歡的情況下硬撐到畢業也說不定。
唸政治系的東西的時候,我覺得又回到高中那種填鴨式學習的生活,因為一樣是背多分,背名詞、背解釋、背事件等等的,而當期中期末考結束之後,我就什麼都記不得了,那我所有花的時間到底意義是什麼,就算期末all pass那又有什麼用,我的心裡一直會有種「我到底在幹嘛」的聲音,為了成績、為了考試通過而念書,那是高中生不得不做的事,我在高中時期就是這樣成績導向上來的,我也覺得念書很無聊枯燥,但那時候就覺得追求名次是一種很有成就感的事,不過說實話,唸那麼多跟未來完全無關的知識,到最後還是都用不到。
反覆跟自己對話,經歷無數掙扎、痛苦、自卑、憂鬱、自暴自棄的日子,我在大三上結束的時候決定我不玩了,再唸下去不是被二一就是延畢好幾年,幹嘛要再浪費我的青春跟錢呢?從大二開始的學費全都是未來的學貸呢,之後還是要自己扛著繳完。
我知道我不會再回學校了,校園對我來說大部分是痛苦的回憶,所以與其休學,我直接斷了自己的後路,才不會讓自己一直有個東西卡在心中,糾結到底要不要回去唸完,拿到文憑。
其實會這麼果斷也是因為我真的找到我很喜歡的事,自從不再對學業有所期待之後,我慢慢把重心移向社團,接觸到「國標舞」,對於能在舞台上表現、發光發熱的自己充滿期待,也覺得這是可以走一輩子的路,只要認真苦練,長時間下來就能跳的很好,到現在也有兩年的時間了,因為幫自己找到了很好的老師和教練,所以正處在一個穩定成長期,跟之前比起來真的進步蠻多的,也更確信我的目標和方向。
我覺得離開大學校園是一種解脫,是我從來沒後悔過的決定,即使後來經歷許多家庭革命,被許多親戚或不熟的長輩說教,大概就是說著「好不容易考上台大幹嘛不唸完,這樣很可惜」之類的,他們的人生觀太簡單,唸好大學、有穩定的工作、娶好老婆、建立美滿家庭,然後再培育優秀的下一代,就這樣無限輪迴下去,後來我都學乖了,不要嘗試跟他們辯論,只要敷衍就好。
而當脫離對未來迷茫的狀態,擁有了確信的目標之後,整個人因為有了自信度就會開始發光,跟以前頹廢的大學生活是一個極大的反差,所以我一直很感謝過去的自己所作的每個決定,讓我現在能夠做我自己,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也喜歡上這樣的自己。
謝謝你!過去的我,你辛苦了。之後的人生就交給我來努力吧,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