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文章、一些特定服飾、一些活動,被貼上了「文青」的標籤,心中滿是不解。
記得前陣子,看到一位尊敬的老師分享的《鄉民文學誌:文青鄉民終須一戰》中的文青版背影,感觸很大,內容不外乎惡搞朱自清《背影》,添加大量的文青元素(當然,這些文青元素都只是世俗認同的文青元素罷了)—星巴克、單眼相機、齊瀏海、圓粗框眼鏡、村上春樹。文青,為何要刻意經營出這樣的形象呢?若是為了容易區分的刻意打扮,那為何自己作為文青,是必須讓人知道的呢?
不免推測,文青藉由獨特的打扮與品味刷存在感,前陣子甚至有朋友的女性朋友的擇偶條件叫作「文青」,看的甚是令人髮指,文青的討喜之處究竟何在?我所得的大眾結論大概便是,「活的真實,享受生活」吧。但其中令我甚是反胃的便是,沒有近視的朋友,為了假扮文青配了沒有度數的圓框眼鏡;沒有錢的朋友,為了假扮文青寧願餓自己兩餐也願意打扮一番,叫一杯星巴克在店內坐著;沒有拍照習慣、不喜愛閱讀的人,也要弄台單眼、弄本村上春樹。這樣的生活究竟哪裡真實、哪裡享受了?而這樣的人竟不只存在鄉民文學誌,而是我的生活周遭,是我的朋友。
文青,本意為文藝青年,而不喜文藝的人本身便不是文青,但透過形象上的經營,假文青遍佈,文青逐漸成為一種大流。有高中國文瘋狂幹譙國文老師,自己卻沒閱讀習慣者拍了一張文青造型的照片,便說自己是文青,看了覺得甚是可笑。有不喝咖啡的朋友在路易莎咖啡打卡,打卡內容是#一日文青。如此經營自己,活的不真實,你們配成為文青嗎?
又,有喜愛藝術,常閱讀的朋友表示不喜愛村上春樹,便被朋友批為「假文青」。究竟誰才是最虛假的呢?當我在平日仆街、吸菸、裸著上身出門買宵夜的時候,我只是一位脫俗的怪人,但只要我拿著一張透過奇藝濾鏡拍的閱讀照片放上迪卡時,居然有數位女性願意加我好友,文青的討喜程度竟是如此的顯而易見,我難道真是文青嗎?也許我喜好文學、藝術,但我本不是活在文青框架內的人啊!今天,那些長的醜的人若如文青打扮,經營自己的形象,又有多少人會認為他們是文青呢? 只要喜愛文學、藝術,的確人人都有可能是文青,但我相信多數文青是不喜被這樣的框架拘束的。
假文青當道的同時,多少真文青願意露面表態,展現享受生活的態度呢?虛假的文化當道,文青們,真愉悅如此嗎?
© 摩佩科技。專屬學生的行動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