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3/21這兩天我到台北上心理諮商的工作坊,因為看了作者的書後,讓我對BEST敘事療癒很感興趣,甚至很好奇。上星期假日生理期來,生理痛不舒服無法動彈,文章也就一直放著沒更新。從上個星期六開始,開始上平面設計課,看來我需要調整為星期日再發文。關於接下來3篇文章我希望我能幫助,心裡有傷口的人,可以看「情緒治療」、「跟家庭的傷說再見」這兩本書,很值得看,能理解並承認自己的傷,就能把自己認回來,療癒自己。不再是以了結生命作結束。
還記得前段時間,莊凌芸這位女孩名字,她的關鍵字,佔滿了新聞和網路版面,我之前有在Dcard跟Blink同步發文自己的文章,後來我把Dcard刪除,Dcard訊息量很爆炸,雖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3篇文章的收藏與讚數很高,我還是執意關掉Dcard。Dcard那段時間好多關於莊凌芸,好的不好的都有。她的事件瞬間讓我想起「我們與惡的距離」每一集的開頭片段畫面,畫面是Youtube影片下方留言,現實就在上演跟劇情一模一樣的事。
她活著的時候,youtube影片下方留言給她的負面評論,要一個年紀輕的小女孩去承受,很多人的負評,有人教她如何劃清情緒界線嗎? (我想應該沒有)
如果她會、或是很多的人都會情緒界線,也許情緒勒索會減少或不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因為莊凌芸離開,充斥很多新聞或網路版面,她的離開也成為媒體的話題節目,我不是要消費已逝者,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理性看待這件事。
◆每個人的家庭都有本經,差別在難易度而已。
-
*有人可能會說,她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就要學會承受評論壓力。
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酸民是因為我們過於自由發表言論造成的,反過來想,我們就算不是公眾人物,Dcard、臉書、IG這些社群,還是會出現一些酸民,我們就算不是公眾人物也一樣會受到批評。從網路發達開始,心病的情況越來越盛行。網路造成人類的好處是網路發達、資訊爆炸只要搜尋關鍵字就能找到相關資訊,壞處是人與人的距離疏遠。
鍵盤手躲在電腦後面,用自己的想法言論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做批評,只因為批評別人可以讓自己心裡舒坦好過,把傷害加再別人的身上。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謹言慎行),我們身處在可以享受自由的年代,更要珍惜我們擁有的言論自由。(我想起過去一位離開的網拍模特楊又穎,因為網路霸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過去韓國的SHINEE鐘泫、KARA具荷拉、f(x)雪莉。)
*有人用自己認為的正義為她發聲,幫她到她姊姊IG私訊罵她:妳妹妹是因妳死,也有人勸說不要因為她的離開,責怪她的家人。你很可能會問,是誰的錯?害她用這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網友們,如果你找出是誰的錯,造成她的離開,人死了也不能復生。
為什麼人在的時候不好好珍惜她,她離開後才愛她? (我聯想到黃鴻升,很多排隊的人到靈堂弔唁他)
-
◆酸民不分男女、不分國界。為什麼人類要互相傷害彼此?
-
我們都需要愛、寬容與關懷。你相信世界還是有好人、好事會發生嗎? 不是我負面,而是我對世界懷疑了。去年底我已經下定決心要考心理諮商研究所,我會選擇考心理諮商研究所的原因,不為別的,這份工作我很有信心我能夠做到老,對我來說這份工作是有愛有錢有意義。因為我願意幫助更多人,幫助他們不以結束自己的生命為最後的選擇,留給還在世的親人朋友遺憾、惋惜、難過...。今年開始看很多關於心理類型的書籍,我想以心理的角度探討她可能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她了結自己的生命。
◆我們都需要對事呈述事實不帶批判,從理性角度出發
-
重新認識「家庭暴力」
一般人對「家暴」的概念恐怕都還停留在「肢體暴力」,要有被打才算家暴。我們的觀念必需修正了。這幾年,各國心理學家不斷呼籲大家要更新家暴觀念。家暴不光是肢體暴力、包括語言暴力、情緒暴力、情感忽略、遺棄、任何身心虐待、控制等等,統統都算暴力。因為這樣的「毒性教養」如同暴力,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影響是一輩子的。如果用這樣的標準,那大多數的人都有被家暴的經驗。(美國的心理專業研究)
不要小看家庭暴力對兒童的影響,根據娜汀.哈里斯的研究,兒童在「惡性壓力」(毒性壓力)下,大腦神經系統的生化機制會使得負責分析的前額葉皮質功能受到抑制,來自杏仁核的恐懼反應又被過度喚醒,如此將造成孩子無法專注、自我控制力較低,變得躁動不安、易怒、容易放棄。所以有人懷疑,有些被診斷為過動的孩子會不會其實根本不是過動症,而是從小身處在暴力環境的緣故?
如果沒有CA概念,我猜那些孩子不是被說成是過動症,就是被責備、批判、貶抑,被說不乖、調
皮愛搗蛋,然後被歸類到「不受教、壞孩子」。這樣對孩子公平嗎?
(重新認識「家庭暴力」內文出自:情緒治療一書 周志建)
我是在聲林之王第一季看到這個女生,我還記得這個節目剛開始製作,每位參賽者都要挑選動物道具代表參賽,我從第一集追到第一季結束之後我就沒看了。當時裡面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女生,她是其中之一。深刻的原因是,她翻唱《蕭敬騰-讓我為你唱情歌》,我很喜歡我還起了雞皮疙瘩,我沒想到可以用女生的聲音方式呈現這首歌,而且還是用可愛、有活力的歌聲表達她對這首歌的喜愛與感受,當時看電視螢幕她翻唱這首歌,我好像透過電視螢幕感受她現場的緊張同時又帶有興奮,她的臉可能是緊張有些微微的泛紅。(這首歌的Ending是:就差妳給我抱一下,我想她一定很喜歡擁抱的安全感。)
-
她的外表也是讓我感覺她非常的開朗、陽光,所以很注意她。另一方面外表越是開朗陽光,相反的內心不是越強壯,用外表掩蓋自己的內心情情緒是壓抑、克制。
(我看了新聞才知道原來她有過動的功課。我不想稱過動為疾病,我稱為功課。)
也難怪她需要克制、壓制自己的情緒,不讓情緒在自己的身體流動。只想表現美好的樣子呈現給每個人看,陽光的外表就好像在告訴每個人說:你們看,我很好我很開心,我是開朗的、陽光的,我是正常人。
有過動功課的小孩,服藥的他(她)情緒會變得低落,抑制原本的情緒起伏,我也上網搜尋一些關於「過動」,服藥後的副作用。我看了作者的書後,我也更進一步了解,原來有過動功課的人,成因跟家庭因素很有關係。
-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要怎麼讓情緒流動出去你可以找心理諮商師幫助你,或你可以看情緒治療這本書,裡面會教你找方法,當自己的拯救者。不過自己解決不了,是需要找一名專業的心理 諮商師。我們心理的傷,都會跟兒童創傷有很大的關係,你相信嗎80%的疾病都跟情緒有關,這本書很推薦給想治療自己、了解自己情緒問題、跟我一樣想成為心理諮商的人、社工者、輔導老師。
-
◆未來的人類心病會越來越多,這個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
-
我們都不曉得她為什麼回學校找老師談,談完後的她還是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母親跟她講完話,她還是選擇離開(她把所有情緒壓力、工作煩惱、累積很久壓在自己的心裡,沒有讓情緒流動出去。我猜測她並沒有對誰說出全部她的壓力和煩惱累積多久多少,她很可能只是片面的提起:工作壓力大,姐姐回來家裡讓我覺得空間變小,她不想讓家裡因為她搬去媽媽家住而把爸爸和姊姊的關係變得不好…等等。)
如果有個人可以傾聽她、更關心她,察覺她哪裡不一樣,以同理心的心態理解她的心情和處境,或許她就不會從10樓一躍而下。如果她可以懂得找方法,說不定就不會發生憾事。
下一篇: BEST敘事療癒之能量手鐐和情緒界線
人生第一次的心理諮商工作坊,有幾位學員分享的自身的故事,讓在場的人淚流滿面哭了。我們心裡的傷、身體的痛,大部分都是從「家」來的(我也有傷)。當「家」變成「枷」沒有人會想回家的。BEST敘事療癒,就是教你面對自己的傷,接受它、照顧它、療癒它。我想最後篇再分享,我參加工作坊兩天的感想。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我看了一半,連假可以繼續把書看完。
☆留言和分享你的想法,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朋友,讓我知道你喜歡今天的內容~
© bli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