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的疫情升溫,很多工作改成在家工作,很多課程也開始了停課,不能出門聚餐、見面,自己獨自在家的時間也增加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該怎麼面對?該如何自處?
針對工作效率提升,這部分可以參考之前文章: 【WFH 系列】在家工作的專注小秘訣
接下來,是在生活中,如何自處與面對的分享:
一個人獨處,或是在家的時間多了後,很多事情都會混在一起,邊吃飯邊工作、在床邊工作所以直接累了就睡等,這樣的狀況,會讓自己,沒有明確的界線,心靈開始疲憊、身體也開始有反撲的狀況。
所以這時候,建議要
建立好儀式感:
例如:
開始工作前,換穿一套衣服,不要穿睡衣,
要專注工作,或是閱讀,可以點個香氛蠟燭、噴個香水,換個香味與空間感,切換心情。
在這樣的狀態,加上新聞上各種聳動的標題,都可能讓自己感到焦慮,害怕未來、害怕未知的事項,這時候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冥想」很重要,但若是對於冥想,不知道確切如何進行,分享以下我自己的其他方式:
1) 腹式呼吸:
用鼻子吸氣,想像這一股氣,來到了你的肚子,肚子會有股起來的感覺,接下來,再慢慢得將這口氣用嘴巴吐出,為了把氣吐乾淨,也會有一種肚子下陷、縮進去的樣子;
吸氣數4秒,吐氣也數4秒,漸漸地拉長,吸氣數到8秒,吐氣也數到8秒。
2) 暫停呼吸-呼吸法
我自己很緊張,或是睡不著覺時,會開始用這個呼吸方式,鼻子吸氣4秒,接下來閉氣4秒,這時候再把吸進去的空氣從口中吐出,用8秒的時間慢慢吐。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徹底放鬆,同時,因為自己的專注力,都在數吸氣的時間長度,所以會關注在當下,其他想法進不來!
可以使用線上的軟體或是影片,我自己最愛用的就是 alo moves APP,裡面各種強度都有,有練習核心的,也有伸展瑜伽、冥想課程,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練習,跟著做,只是它目前只有英文,所以當作練習英文聽力也不錯!
還有Nike 出的 NTC (nike training club) APP 也很不錯!不能外出重訓,那就在家自主訓練吧!
不要馬上做,先坐下來,拿出一個清單,一一列出,有沒有之前一直想做卻都還沒做的事情,不要只是在腦袋裡面想,而是要把它記錄下來。
為什麼會強調要寫下來,因為我自己之前就出現了一個狀況,當你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做!這段時間我終於有時間好好一一完成了!」接下來很可能會更引發焦慮,因為一不小心,開始有點貪心,你就會希望所有都完成,然後腦袋中開始出現小劇場「如果疫情結束了,我都還沒完成怎麼辦?感覺還有很多可以做的啊!我會不會浪費掉這樣寶貴的時間啊?」
把它一一寫下來,做好時間管理與分配,不要讓自己出現「感覺」還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假象!
例如:
盤點過去職場上的能力與資源們
看想看一直沒時間好好看的劇
閱讀一本書
檢視自己「損耗能量」與「儲存能量」的事物
獨處在家,是閱讀與自我對話的好時間了!
推薦以下5本書
【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 】
很多情緒的自然反應,來自於我們心中有個長不大的小孩,很可能延伸成為了自己長大後的「框架」或「心魔」,我們不需要把心中的小孩趕走,而是學會與它共處,但共處的很大前提,了解他到底是個怎樣的「小孩」。
這一本書,有不同的練習,讓自己逐漸看到「心中的小孩」,有機會跟他對話、互動,當自己與他有良好的關係,自己的生活與行為互動,也會有很明顯的改善!
【 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學習自我治癒技巧,擁抱真實的自己 】
焦慮是現在文明社會中的通病了吧!很喜歡這一本書裡面的故事,以及他的練習方式:正視痛苦,走過痛苦,才能抵達平靜。
其實我們的焦慮,常常是因為,我們的逃避,所以真正的解法,是面對他,接納焦慮,當你能做到這一步時,其實焦慮就舒緩了很多!書中也延伸分享了不同的焦慮來源,每章節後的每個問題,當我們跟著思考,就有機會釐清我們生活中的迷思,重新拿回我們對生活的掌握權。
【 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改善焦慮、輕鬱症;不失控、不暴走、不做錯決定 最具科學原理的減壓生活提案 】
這本書是從身心醫學的角度切入「壓力」,何謂壓力?壓力來的時候,大腦是如何運作?為什麼會有那些行為與舉動?
當你了解你的大腦運作方式後,這時候作者也分享了「大腦黑科技」的方式,反將大腦一軍,也就是,有技巧地讓自己管理好壓力,讓壓力成為自己的助力!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我們每個行為,都有更深的原因,有時候我們以為是為了眼前的事情而感到生氣,但可能心中更深的原因,是這件事情剛好觸動了心中的情緒敏感元,才最後爆炸導致自己的生氣情緒,也就是,眼前只是一個導火線,但不是真正火藥所在。
這本書就是用一系列的練習,讓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情緒敏感源,讓自己有機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
焦慮之所以為文明病,有一原因,正是因為社群軟體的興起,讓人不自覺比較、內心衝突出現。
這一本書雖然是「拒看新聞」,現在的社群,其實也是很多人的「新聞」來源,或是說,「拒看新聞」主要是要阻止那些讓自己焦慮且沒有自己想像的那樣有建設性的訊息,透過這一本書,可以了解,為什麼自己會容易因為「新聞」、「社群軟體」而感到焦慮,而可以試著怎麼做,來改善這樣的狀況。
建議延伸閱讀:【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社群/新聞中毒者,這些負面影響你一定要知道!
或是影音Youtube版: 拒看社群的生活藝術|為了那1則乾貨資訊,你可能已經看了100則無效且沒用的內容【聊心理 #3】
----
獨處不無聊,獨處也不可怕,不懂自己的人,如同在迷惘中再怎麼衝撞,還是無法找到出口,因為疫情,多了更多自己自處的時間,也有機會讓自己更了解自己一點。
© blink.com.tw